新华社成都11月5日电 大渡河畔泸定县城,69岁的孙光骏清晨起来,换好一双走山路的鞋子,带着记者上山。 “每天我都要去看看茶马古道老印迹。”孙光骏说。十几年来,他踏遍泸定山川村庄,将百余年前茶马古道老照片拍摄地点定位出来。 川藏公路筑成前,川藏间物资主要通过茶马古道运输。晚清时,法国人方苏雅用镜头记录下茶马古道上的行人、山水和道路,老照片被带回欧洲。1996年殷晓俊先生耗巨资从欧洲购回这批老照片,其中有一张背夫与巨石的画面,被作为茶马古道艰难、背夫意志坚韧的代表。 孙光骏看见这张照片,觉得似曾相识。他日复一日在大渡河谷悬崖峭壁中寻找,终于在十年前的某一天突然隔岸看见了它! 连忙下山、过桥,他迂回到巨石下,和老照片对照,棱角、形状、背景山形完全能对应。他与殷晓俊联系,殷晓俊大为感动,前来印证。按照老照片拍摄的角度,他们与巨石合影。 当时满头青丝的孙光骏,如今已白发苍苍。十年里,他没有停下过印证茶马古道记忆的脚步。他领着我们,拨开半人高的野草,揭开一层层的蜘蛛网,在一处处荒野找寻古道。 古道沉寂,旁边新的坦途铺就。川藏公路数次升级,雅安到康定的高速公路已经通车。古道上的人们纷纷从偏僻山野搬迁下山,或居于交通口岸,或居于繁华乡镇。 大渡河边,孙光骏拿着方苏雅老照片、十年前此地照片对照,正是有这些守护古道的人,才能将历史与现实相连接,看见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见数张同一位置拍摄的照片显示,沿河茶马古道变成318国道,再变成了泸定水电站坝区,咆哮难驯的大渡河变得平静富饶。昔日的艰难古道,变成了今天的宏图伟业,立体交通穿山越河,飞速向前。青山依旧,百年奋斗,换了人间!(新华社记者 陈天湖、谢佼)
云冈石窟第12窟3D打印项目完成上色总装 0
新华社太原11月5日电(记者 王皓)记者5日从云冈石窟研究院获悉,云冈石窟第12窟3D打印项目已在深圳完成上色总装,将于12月底亮相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启“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第12窟又名“音乐窟”,建造于公元5世纪。前殿后室,入深14米、宽11米、高9米,石窟内部用立体雕刻的形式,记载了古代音乐人盛大演出场面。 2018年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云冈石窟第12窟原比例3D打印复制窟项目于2017年3月正式立项开工,2年多的时间,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攻克了数据采集、结构设计、分块打印、上色等多项技术难关。 “我们用激光扫描、高清拍照的方式记录文物的数据,由于石窟体积巨大以及其珍贵性,整个操作过程十分不易。”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说,尽管石窟高度达到10米,但采集的精确度要达到0.03毫米。 为了能够让3D打印石窟移动展览,打印团队选择了轻型材料,且将石窟分成近百块,装在多个货箱里进行运输。“打印石窟与原石窟1比1复制,整个石窟体积超过2000立方米,而重量从上百吨变为了5吨。”宁波说。 完成石窟3D打印后,云冈石窟研究院于今年3月派出美术工作队赴深圳为复制窟上色。经过8个月的努力,完成了总计920平方米的上色施工,总装后的复制窟由110块2平方米的“积木块”组装而成,分为前室、后室2个组团,可单独或拼合展示。
雄安秋色 0
11月6日拍摄的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无人机拍摄)。深秋时节的雄安新区色彩斑斓,景色宜人。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11月6日拍摄的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无人机拍摄)。深秋时节的雄安新区色彩斑斓,景色宜人。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11月6日拍摄的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无人机拍摄)。深秋时节的雄安新区色彩斑斓,景色宜人。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11月6日拍摄的雄安新区容城县一景(无人机拍摄)。深秋时节的雄安新区色彩斑斓,景色宜人。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11月6日拍摄的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一景(无人机拍摄)。深秋时节的雄安新区色彩斑斓,景色宜人。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11月6日拍摄的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一景(无人机拍摄)。深秋时节的雄安新区色彩斑斓,景色宜人。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11月6日拍摄的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一景(无人机拍摄)。深秋时节的雄安新区色彩斑斓,景色宜人。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内蒙古托克托县:黄河两岸秋色美 0
这是11月6日拍摄的黄河托克托县段秋色。 眼下,黄河内蒙古托克托县段两岸秋意正浓,河水与黄土地浑然一色,别有韵味。 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为国而歌》原来藏着这么多的云南网红打卡地 0
《为国而歌》自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以来,云南人惊喜地发现,在影片中藏着许多熟悉的场景,有不少都是网红打卡地。那我们就来盘一下《为国而歌》中出现的那些网红打卡地: 滇池 影片中,聂耳、袁春晖与友人们弹拨着乐器,泛舟滇池之上,时光静止而又美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的时光就像是“偷”来的,显得尤为珍贵。当聂耳拾起一枝散落在滇池湖面上的缅桂花递给袁春晖时,似乎也象征着他们之间爱意的传递。 西山 西山坐落于滇池西岸,峰峦起伏、林木苍翠、百鸟争鸣、景色秀丽,站在西山之上可以远眺昆明城全景。 影片中,聂耳站在西山上救国救亡的热血翻滚着。当他看到外敌入侵,国将不国之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之中,选择为国而歌! 聂耳墓 影片的主角聂耳逝世后就长眠于西山,聂耳墓位于西山大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坡上,墓地形似一架弹拨乐器,墓碑上镌刻郭沫若手书“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 如今,聂耳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昆明市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在新时代中,聂耳精神和他所创作的歌曲仍在不断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们奋发图强,为国争光! 云南大学 影片中袁春晖初次见到聂耳便是在云南大学校园之中,云大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袁春晖与闺蜜顺着云南大学中著名的龙门道“九五台阶”拾阶而上,在会泽院门口初见正在拉着小提琴的聂耳,也许在那一刻袁春晖便对聂耳心生好感了吧。 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影片中张润武执念要去的讲武堂指的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为国而歌》多个主要镜头也都在此拍摄完成。 如今,云南陆军讲武堂已成为坐落于昆明翠湖湖畔,紧挨云南大学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姜黄色的门楼,外形中西合璧,楼中的展馆内用现代技术展现历史,令人印象深刻。内院中还留着当时学生们操练的大操场,身处其中,眼望着有历史感的姜黄色楼宇,很容易就恍惚自己成为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中的一员。 聂耳故居(甬道街成春堂) 影片中,聂耳手提着中药外出送药,街道是昆明传统的青石板路老街样式。根据历史记载,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去昆明行医,在昆明甬道街租用一间铺面开中药铺“成春堂”,聂耳出生于此,也在那儿度过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