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甘南,绿草如茵、山花烂漫,由甘南州委、甘南州人民政府主办,合作市委、合作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十届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将于8月30日至9月1日在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举办。 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是甘南州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艺术盛会,也是全景展现甘南文化旅游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开发水平的重要窗口。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九届。 此次节会将与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进甘南暨“民企甘南行”活动、第十一届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同期举办,其间将组织开展会晤论坛、签约仪式及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琳琅满目的商品展览、色香俱佳的美食展销、热闹欢腾的篝火晚会等系列活动。 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将于8月31日上午在国家4A级景区合作市当周草原举行。演出围绕红色文化、脱贫攻坚,通过《红色经典 永续流传》《脱贫攻坚 富民兴藏》《圣洁秘境 九色甘南》《民族复兴 中华崛起》《吉祥草原 心手相连》五个篇章,再现长征精神的血脉传承、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及当地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 10天之后,第二十届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就将正式开幕。热情好客的甘南儿女手捧洁白的哈达,诚邀四海宾朋、八方游客共同见证蓝天白云下的草原盛会,一同感受“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的无穷魅力。(记者 石磊)
杏耀总代理_映日荷花别样红 0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8月19日,吴忠市利通区第二届荷花节暨第十五届美食节在上桥镇牛家坊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拉开帷幕,数以千计的市民及游客慕名而来,集聚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城南生态文化公园,开启诗意的田园休闲之旅。 此次荷花节活动将持续到8月底,全力打造利通区荷经济、塑造荷形象、铸造荷精神,以荷花文化为底蕴、以特色农业为支撑、以乡村旅游为目标,推动全域旅游及美丽乡村建设。 8月19日,吴忠市利通区第二届荷花节暨第十五届美食节活动开幕。当日,数以千计的市民及游客慕名而来,开启诗意的田园休闲之旅。杨娜 摄 荷花与传统文化的“美丽邂逅” 蓝天白云,清风拂柳,城南生态文化公园的廊桥上,正在上演一场婀娜多姿的“古韵荷花”旗袍、汉服秀。一位位身穿艳丽旗袍、手打油纸伞的“模特”们随着古典音乐的节奏缓缓前行,温婉优雅,宛如从画中走来,在荷塘美景的衬托下,更显人间仙境之美。 “这不仅是本届荷花节的一大亮点,同时旗袍、汉服独有的魅力和纯粹的美,是中华文化孕育的精髓,对于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利通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局长涂娜说。 8月19日, 在城南生态文化公园廊桥上的凉亭里,穿着汉服的“仙子”们用琵琶、古筝、笛子等乐器,演奏中国古乐。 杨娜 摄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静谧之美,但在当天的活动中,市民也能感受到如此胜境。廊桥上的凉亭里,穿着汉服的“仙子”们用琵琶、古筝、笛子等乐器,演奏着一曲曲中国古乐,更显城南作为“塞上小江南”的独有韵味。 8月19日,在牛家坊好吃街举办的“荷香盛宴”美食节上,摊主现场制作油炸大麻花等美食。 杨娜 摄 活动现场,还有小磨香油、石磨调味品、民间刺绣和剪纸展示,让游客体验农耕民俗文化的乐趣。 “老常,这边荷花开得多,赶紧给我拍张照。” “老常,我想试着学刺绣,你给我拍个视频。” “我今天成了你的专属摄影师了。” …… 家住吴忠车辆厂家属院的常福录和老伴李金凤沿着水系中蜿蜒的廊桥漫步,水中的片片荷叶挨挨挤挤,朵朵荷花竞相绽放。他们走一路拍一路,不错过一处美景。 “离市区近,又不喧闹,环境优美,满眼都是绿色,处处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今年66岁的李金凤说,这里是市民就近出游的好去处。 美食与乡村振兴的“舌尖经济” 民以食为天。在牛家坊好吃街举办的“荷香盛宴”美食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近百个美食摊位整齐摆放在街道两侧,摊主们着装统一,现场制作着各类美食,烤面筋、油炸大麻花、紫菜包饭、炸鸡、凉皮、卤羊蹄、卤羊头……阵阵飘香,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品尝。 “正好是暑假,带着娃娃来转转,美景美食尽享其中,真是不虚此行。”家住吴忠朝阳小区的金小红说。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美食街,美食给食客带来味蕾的享受,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丰厚的收益。 “去年,我和弟弟一人租了一个摊位,我卖炸鸡,他卖烤面筋,生意可好了。”牛家坊村四组村民马力表示,之前,他和弟弟马坚一直在市区租街面店铺开店,好吃街开始招商后,他们就返乡创业,支持本村经济发展。 牛家坊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让农民生产生活多了条路子。今年53岁的杨梅多年来一直靠种地谋生。去年,她在牛家坊好吃街团购了15000元餐车,做起小本生意。“现在每月不但能维持家用,还能照顾家里的大人小孩,我们知足得很。”杨梅笑着说。 利通区上桥镇镇长吴建林表示,今年以来,该镇认真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积极培育消费热点,释放消费潜能,以小商小贩、小店小铺、灵活就业为主,新增就业摊位400余个,拉动就业人数达2000余人,实现营业收入3000多万元,带动区域农民、企业、合作社增收20%以上,以小产业支撑大民生。 产业与全域旅游的深度融合 当天,家住吴忠桃花苑小区的王晓荣与吴忠老年大学的姐妹们相约来到荷花节上“凑热闹”。 “退休以后,我就在老年大学上课,丰富晚年生活。近段时间,学校放暑假,我们就隔三差五约着来农家乐游玩,利通区辖区的农家乐我们基本都走了一遍。”王晓荣说,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采摘、垂钓、烧烤,体验民俗,品尝美食,这种原生态、体验式的休闲观光农业魅力十足。 “通过农业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鼓励农民开办家庭农庄、采摘篱园、农家乐,发展体闲观光农业,变传统的行政村为经营村,变传统的耕作农业为观光体闲农业,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地就业、增收致富。”牛家坊村丫丫农庄负责人马自林感慨道,农旅融合发展让当地群众看到了致富的曙光。 一个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一个区域的发展。近年来,上桥镇不断推进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先后投资近5亿元,实施城南生态文化公园、农事体验区、清一沟民俗街、牛家坊好吃街、沙滩浴场、龙舟赛道等文旅项目40余个,发展丫丫农庄、桃园农庄等星级农家乐5家。融汇田园之景,彰显人文之韵,牛家坊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都市旅游圈”初具规模。 “今天的活动,旨在践行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构建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展示民俗文化、推动全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以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通过打造融乡村文化、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现代都市旅游圈,推进资源共享和整体效能提升,促进利通区文化旅游业繁荣发展。”利通区委副书记赵彦林说。(记者 杨娜)
杏耀娱乐网页版登录_河北迁安:云雾笼罩长城 0
8月18日拍摄的河北省迁安市杨各庄镇徐流口村段的长城景色(无人机照片)。 当日,一场降雨过后,迁安市徐流口村段的长城云雾缭绕,景色如画。 新华社记者 李继伟 摄
杏耀怎么做代理_“天眼+大数据”提高西夏陵保护能力 0
“近期,银川市降雨较多,西夏陵区管理处在采用‘人防+技防’保障汛期文物安全的同时,也一直关注雨水对西夏陵土遗址本体的破坏机理,为后续预防性保护工作积累大数据。”8月19日,西夏陵区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天眼+大数据”的结合,大大提高了西夏陵的预防性保护能力,为文物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使西夏陵能更加完整地传承下去。 据介绍,西夏陵遗址本体是夯土结构,数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形成了冲沟、裂隙、底部掏蚀等病害。西夏陵管理处文物科副科长任秀芬告诉记者,自2000年开始,西夏陵陆续完成了9座帝陵、44座陪葬墓和北端建筑遗址的抢救性加固保护工作,对遗址本体的病害进行了系统治理,目前文物本体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保护工程效果也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但是,文物保护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动态的过程,对土遗址造成破坏的洪水、雨蚀、风化、盐碱侵蚀、生物破坏等因素仍然存在,文物本体保护工作的重点仍然是预防性保护。” 目前,西夏陵已建立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对文物本体及其覆存环境指标监测点全覆盖。遗址本体方面,可进行土壤不同深度的温度、含水率及电导率,裂隙微观记录、单体建筑宏观记录、向阳面和背阴面的本体表面温度、位移沉降、蒸发量等指标在线监测。对遗址保存环境内的大气温湿度、相对湿度、光照度、紫外线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大气压,以及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PM2.5/PM10、酸雨等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这些数据记录和分析,可以得知文物本体病害的成因。 “如果把遗址本体保护比作治病,监测就是在收集其本体的日常各项数据,再通过大数据会诊‘对症下药’,让遗址持续保持健康。”任秀芬说。(记者 徐佳敏)
杏耀代理中心_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迈进——银川市兴庆区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0
新华社客户端宁夏频道8月18日电(记者 任玮)说起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占得黄河金岸、鱼米之乡天然的旅游资源优势,值得一游的地方多不胜举。近年来,兴庆区依托辖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把全域旅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力促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全力推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地处黄河金岸的兴庆区风景宜人,正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兴庆区供图) 坚持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兴庆区依托“塞上古城、黄河金岸、鱼米之乡”等资源特色,做强“商业+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夜间经济,打造敬德街、鼓楼尚街等特色文旅夜市,形成“一街一巷一特色”的兴庆风景;大力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做强“兴庆花卉”品牌,推出“观赏、体验、科普”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以掌政镇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集聚区等,助推旅游业发展逐步从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转变、从资源型旅游向品牌型旅游转变。 随着夜幕降临,鼓楼尚街的“夜经济”渐渐红火起来。(兴庆区供图) “通过加快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我们积极培育文化体验、古城夜游、康体养生、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品牌化、高端化、生态化,努力实现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兴庆区副区长张艳芬说。 “军事+旅游”是兴庆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品牌之一。(兴庆区供图) 发展全域旅游,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基础。多年来,兴庆区围绕旅游交通、厕所革命、标识系统、智慧旅游等,不断优化旅游环境,统筹完善旅游公共基础服务体系。比如,加强旅游路网体系建设,先后实施兴庆路、滨河旅游大道等旅游风景道建设,打造沿黄骑行步道、乡村绿道等慢游系统,形成“快进慢游、四通八达”的旅游交通路网;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建设A级旅游厕所43个,实现旅游景区、风景道沿线、乡村旅游点等重要节点的旅游厕所全覆盖;推动智慧旅游建设,推进各类旅游经营场所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4A级旅游景区电子导游讲解系统全覆盖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全力推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兴庆区将全域旅游发展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兴庆区关于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兴庆区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奖补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资源向重点旅游项目、旅游创新企业和旅游人才倾斜。同时,兴庆区不断完善旅游行业综合治理机制,推广多领域警综联合执法,建立旅游纠纷多部门联合调解机制;并建立旅游行业“红黑榜”制度,健全行业协会自律机制,努力营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