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带来光和热。既作用于食物,也抚慰人心。 下午6时,天色欲晚,凤城银川开始弥漫着烤肉的阵阵香气。尽管只是餐饮业的新军,但原时烤肉的生意很少冷场,秘密就在于餐馆的招牌菜——炭烤鲜牛肉,它记录着宁夏人味道不变的鲜香口感。作为这里的厨师,马钊深谙厨房里的秘密,若想让风味流传,就必须对食材苛刻到近乎偏执。 几乎所有的宁夏食客都认为,泾源拥有最好的牛肉,马钊也不例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泾源牛肉。经过不断地品种改良,今天的泾源牛肉肉质更加细腻香软。未经过冷藏的鲜牛肉,最大限度保证了肉的营养和口感,只需简单调味,就能充分发挥肉质的香浓。 精确地玩转温度与火候,在火上几经翻转,小火焙干,加热均匀,牛肉与炭火之间,热与能不断转化,烤肉鲜嫩弹牙。南美风情的调料佐味,咬一口,胶原蛋白在口腔中炸开,这是宁夏人最喜欢的幽静生活。 当然,宁夏人更懂得荤素搭配的饮食习惯,烤蘑菇就是烤肉最好的搭档。稍经炙烤,就会被逼出矿物质的清香,味道浓烈袭人。加入从牛奶中提炼出的黄油,高温融化后,蘑菇充分吸收黄油的香味,美味闻上去就已经呼之欲出。 如今,烤肉已经成为一种挂念,在每一个身处异乡的宁夏人心头流转。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难以忘怀。(王刚)
杏耀总代理_宁夏龙泉村:让乡村旅游韵味更加充足 0
“秋老虎”势头正猛,恰逢周末,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成为人民远离城市燥热与喧嚣的“热搜”之选。 在这里,风格各异的乡村民居间,或升起袅袅炊烟,或飘出阵阵酒香,或陈列件件手工艺品,颇具意趣。九眼泉水间木索桥悠悠荡荡,100多株百年以上的核桃、桑葚等古树遍布全村,置身其间悠然忘忧。 然而3年前,这里是土坯房墙斑驳,年轻人纷纷离开的“空巢村”。 变化始于2018年夏天,龙泉村借助“乡村振兴”有利契机,开展美丽家园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截至目前,龙泉村美丽家园项目已完成投资1亿元,用于集污管网建设、后山绿化与综合生态整治、田园综合体等25个项目,由此吸引50余户村民返乡创业,带动500余人创业就业。 “我们还整合99栋温室大棚,种植富硒草莓、富硒香菇等优质农产品,每棚收入由3000元增长到2万元。”龙泉村党支部书记高亮的自豪也来自游客接待量的激增,2018年10万人次上升至2019年的6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游客接待量已达45万人次,龙泉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依托绵延起伏的山势,修建沿山健身步道2.4公里,串联防空洞、古汉墓、明代烽火台等遗迹,山地旅游产品正在规划当中。 “我们转型发展正是牢牢抓住了‘两山’理念的内在属性和外延拓展,探索出了产业联合体,让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由单一向多元方式转变。”高亮说。谈话间,他透露,8月又有8家社会资本投资300万元落地开工建设,村民创业就业积极性高涨。各方投资创业热度不减,但高亮却有新的思考:“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配齐,龙泉村休闲农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对此,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乡企中心休闲农业负责人表示,在《关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的推动下,全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820家,年接待游客103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3.6亿元,可谓是“热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新模式,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要加强规划引导,强化各区域规划编制的咨询指导。”该负责人说。同时,他认为应鼓励社会资本有规划地开发康体养生、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度假产品。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鼓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文化、运动、森林、研学等旅游新业态融合发展,创建新主体,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文化更加浓厚、色彩更加绚烂、韵味更加充足。(记者 王 溦)
杏耀怎么样?_银川市第二届湿地生态文化旅游节暨鸣翠湖第四届荷花节本周六启幕 0
7月14日,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荷花盛放,游客在园中游玩赏花。记者 李靖 摄 7月14日,记者从银川市第二届湿地生态文化旅游节暨鸣翠湖第四届荷花节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银川市第二届湿地生态文化旅游节暨鸣翠湖第四届荷花节,将于7月18日启幕,活动将持续至8月31日。 据悉,本次活动有多项内容,其中,文艺表演包括筝韵鸣翠、茶道表演、少儿诗词朗诵、婚纱秀、旗袍秀表演、汉服表演;互动活动包括捕鱼捉泥鳅、美食盛宴、狂欢电音海啸池、网红桥争霸赛等湿地文化体验式活动;亮点赛事有摄影、写生、抖音、垂钓等。活动期间,还将有多场次的文艺演出面向游客展演。 届时,游客既可以流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长廊,零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聆听百人古筝和琵琶齐奏带来的视听盛宴,可以身穿汉服、唐装畅走在荷花之畔,还可以喝一杯荷叶茶听一段鸣翠湖的传说与故事;可以挥杆静钓或拿起相机拍下鸣翠湖美丽的瞬间,也可以偕老带幼一起捕鱼捉泥鳅、品尝美食盛宴,参加写生比赛、观看诗词诵读表演和文化大篷车演出。 据了解,本届活动还将举行系列惠民活动,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奉上最温馨的消暑大礼。游客不仅会有门票秒杀、团购、限价购买等优惠活动;还有近万张门票免费劵,让活动成为全民共享、百姓尽欢的文化旅游大盛会。(记者 鲍淑玲)
杏耀总代理_兴庆区打造“一城一带一区”全域旅游模式 0
7月14日,记者从兴庆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获悉,兴庆区立足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持续打好全域旅游发展组合拳,助推“美丽经济”发展。 打造“一城一带一区”旅游模式 据了解,兴庆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A级旅游景区1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家;旅游星级饭店27家、特色文旅街区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近年来,兴庆区聚焦古城、黄河、乡村三大主题,打造“一城一带一区”旅游模式。其中,“一城”打造古迹、古物荟萃的历史空间,围绕承天寺塔、玉皇阁、鼓楼等文物古迹,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开发鼓楼尚街、敬德街等夜间文旅街区,宗睦巷、铁北巷、文艺巷等特色文化街区,吸引市民游客前来了解打卡;“一带”打造黄河金岸生态旅游带,利用黄河流域生态文化资源,借助黄河外滩、横城、兵沟、黄沙古渡等A级景区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形成黄河金岸旅游廊道;“一区”则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发展都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形成乡村旅游发展集聚地。 兴庆区持续优化旅游环境,先后实施贺兰山路向东延伸、兴庆路改造等13条道路建设,建成旅游风景道20公里,自行车道26公里,构建城市道路和乡村绿道相衔接的旅游交通路网。打造以银川旅游汽车站为中心的兴庆区旅游集散中心,开通8条城区至乡镇公交线路、1条旅游公交专线,并建设A级旅游厕所43个,新增停车位5万余个。同时,建设兴庆区旅游应急指挥中心、旅游大数据平台、旅游产业监测及管理平台,推进各类旅游经营场所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还开通兴庆旅游微信公众号,为游客提供咨询、导览、导游等服务,提升“塞上江南·古城兴庆”旅游形象。 发挥“旅游+”作用精细化管理 与此同时,兴庆区发挥“旅游+”融合带动作用。将全域旅游和脱贫攻坚有机融合,依托红树莓基地、蜜瓜种植基地、无花果种植园区等扶贫产业园,打造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以月牙湖麻编、刺绣、掌政泥塑等非遗文化为支撑,开发研学游一体文旅融合产品,实现搬迁移民“门口就业”“门口增收”;以军博园、黄沙古渡、天山海世界、花溪谷、兵沟等旅游景区为移民就业示范点,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业增收。依托天然温泉资源,建设檀溪谷、鸣翠湖、沙温泉等温泉养生基地,发展旅游+养生游。并建成花溪谷、薰衣草庄园等花卉特色旅游景点,开发花卉种养教学、插花表演、花艺欣赏等系列旅游产品,打造旅游+花卉体验游。 此外,为推动城市旅游精细化管理,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兴庆区形成政府、市场、企业三位一体的发展协调机制,将旅游发展融入到城市街道、乡镇社区网格化管理之中,并将综合执法、公安、市场监督等部门联合起来,形成多方参与的综合治理模式。 兴庆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局长樊莉萍介绍,近三年来,兴庆区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0亿元以上,占兴庆区GDP的12.47%。目前,兴庆区正在围绕“消费高地、康养高地、宜居高地、教育高地”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打造宁夏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全力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记者 肖梦琪)
杏耀怎么做代理_乡村民宿:烟火生活里的“诗和远方” 0
四十里店村民宿。 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的昊苑村,绿树成荫、巷道笔直、庭院宽敞,来到这里,一切都仿佛慢了下来,平添了几许远方的诗意。 在村落深处,辞去上海高薪工作回家乡创业的“海棠姐”,投资300万元建成的“西村海棠”民宿正在迎接八方宾客。自去年8月运营以来,这里仅住宿接待便超过5000人次。 “海棠姐”名为张莉,说起回家乡的原因,她直言是为了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在上海打拼十几年,虽然事业有成,但始终处于高压状态。”2017年,她得知昊苑村要整村打造成“望山民宿村”,于是果断辞职返乡开起了民宿。在昊苑村,像张莉一样的追梦人还有许多。 昊苑村地处贺兰山脚下,在西线旅游中心带上,南有西夏陵、滚钟口景区,北有镇北堡西部影城、贺兰山岩画、苏峪口景区,发展休闲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正着力打造为旅游集散地,将临近的村庄和社区所有的景点、酒庄、村集体产业串成一条旅游线,打造田园生活的栖息地。 近年来,我市着力在乡村休闲旅游业上下功夫。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休闲农业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品牌培育、改革支撑、绿色生产的思路,力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点168家,年接待游客315.28万人次,营业收入2.1亿元,增加就业岗位7287个。 在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了更加生动的实践。由于临近贺兰县城,四十里店村许多村民将土地流转后进城务工,使得这里成了一个“空心村”。为了盘活农村资产,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2018年开始,四十里店村依托区域内的稻渔空间和科海渔业等一二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建起了乡村民宿。 驻村第一书记王涛介绍,通过“村委会+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该村在十八社租用了27户空置房屋,投入700万元打造了独具西北民居特色的乡村民宿。土黄色的墙面,搭配青灰色的石砖,再嵌入红色大门,古朴的气息迎面扑来。走进小院,凉亭石凳、小桥流水点缀其中,还有绿树鲜花掩映,悠闲舒适的氛围让人瞬间放松心情。 承载了人们回归诗意乡村生活的民宿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美化了环境,同时也富了乡亲们的口袋。陈晓萍是周边11社的村民,现在在民宿打工。“主要是做清洁服务工作,每个月工资在2600元到3000元之间,离家近,挺好的。”陈晓萍说,在四十店村生活了半辈子,从没想到自己生活的地方能变得这么漂亮。 目前,包括昊苑村、四十里店村、十里铺村在内,我市共有10个乡村正在积极发展乡村民宿旅游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今年我市将继续以“农民丰收节活动”“银川农业嘉年华”等品牌节庆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扩大品牌节会的影响力,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饮食民俗、文化传承、健康养生融合。(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