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村修整后的院子。 住了一辈子的土房子,肖生喜没想到还能靠这挣上钱。 今年“五一”小长假,宁夏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八社的“星光民宿”迎来了近郊游的小高峰,肖生喜将自家的屋子收拾出来用于住宿、售卖食品,5天时间就赚了3000多元。5月6日,送走一家子游客,他便开始仔仔细细收拾每个角落,等待下一批游客的入住。 不顾质疑在村里办民宿留住乡愁 “星光民宿”取星光璀璨之义,主要以星光村八社的52栋农家院落为主体,打造集民宿、研学、非遗、康养为一体的民宿村落。项目的发起人名叫黎伟,他已在此辛勤耕耘了3年时间,通过“共享”的方式,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又带领村民在家门口挣钱。 黎伟是星光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做过农村淘宝,种过水稻,养过螃蟹,虽然挣了不少钱,但他心里始终萦绕着浓浓的乡愁,他怀念小时候家家户户比邻而居的热闹场景,“小时候每家每户都敞着门,一到傍晚炊烟袅袅,邻居之间串门分享食物,挺美好的记忆。” 但随着土地流转,村里的年轻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这里,曾经热闹的村庄慢慢沉寂下来。“以前整个八社十分萧条,就是一个空心村,年轻人都出去了,只剩下十几名老人留守,90%的院落都空置着。” 黎伟刚回来时,有些院落破败的外墙一推便倒,还有些院落因为常年无人居住,连大门都不知所踪。 “那时候我就想让这里重新热闹起来,打造一个零污染的村庄,老人能在这里体验乡愁,年轻人能在这里创业发展,小孩子能在这里体验农事了解农村。”但等他挨个上门去劝说村民拿院子和土地入股时,平平静静过了一辈子的老人们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 64岁的肖生明第一个就表示不同意,“小黎说要做民宿村,我们这个破破烂烂的村子真能有人来吗?一下雨全是泥,一刮风全是沙,我咋不相信哩。”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黎伟没说太多的话。第一年,他租下52户农家院落,统一更换了蓝色的铁艺大门。第二年,他找来施工队,推倒破败的院墙,修补坑洼的路面,拆旧建新。第三年,他给每家每户新建了水冲式厕所,砌了砖墙,还抹上了北方农村特有的土黄色。还有休闲广场、图书馆、科普馆、茶室、碾米房等公共基础设施慢慢初具雏形。 将打造“远山近水”的旅游村落 眼见为实,至此村民们不再怀疑,开始积极整治自家院落,不仅种鲜花绿植美化庭院,还开辟出菜园子用作游客农事体验。以前肖生明一年可能有半年时间在城里居住,如今天天能在村上见到他,“这一改造后,环境美了,大家住起来也感觉有面子,回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嫁到星光村38年的张玉萍也渐渐体味到亲情的快乐。“以前家里脏乱,还是那种旱厕,苍蝇蚊子多,孙子都不来住,现在改了厕所以后,他也愿意留下来了。”现在一到周末,张玉萍的儿子女儿就带着一家人回到星光村陪伴她。 在黎伟的带领下,张玉萍将房子的一部分收拾整理出来,今年“五一”期间提供给游客住宿挣了几百元。“空着也是空着,租出去还能赚一点钱,也不费事,这多亏了小黎,花那么多钱来给我们改造。”因为心疼黎伟一个人住在村里没人照顾,张玉萍还常叫他到家里吃饭。 不仅要改善人居环境,黎伟还希望这里今后能真正变得星光璀璨。“白天大家可以在这里体验农事、参加研学活动,欣赏自然风景、观鸟赏花,晚上可以坐在农家院落数星星,我想这就是我理想中的休闲生活。”星光村临近黄河,又靠近贺兰山,且远离城镇,有着夜间观星的独特地理和气候优势,因此黎伟想打造出“远山近水”的一个旅游村落,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在这里慢慢实现。(记者 梁小雨文/图)
杏耀注册开户_这个五一银川旅游收入近两亿 0
5月6日,记者从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获悉,五一假期全市恢复开放A级旅游景区33家、乡村旅游点53家,累计接待游客49.0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3亿元。 银川市严格按照“控流量、防集聚、重防护”的要求,多措并举、加强联动,确保旅游景区有序开放,游客参观游览安全、放心,有序推动全市文旅消费的复苏和文旅市场的回暖升温。 今年五一假期,旅游市场以家庭出行、都市休闲和周边游为主,总体上呈现出“城市休闲复苏,周边旅游活跃”的市场特征。家庭自助游成市场主力,户外踏青、赏花、游园热度提升。调查统计显示,56.5%的游客参与了踏青郊游,46%的游客参与了游园赏花。以周边短途自驾为主,自驾游、自由行、自助游等成为今年五一旅游的新亮点。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游客体验感和参与度,各景区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策划了高空峡谷走钢丝杂技表演、森林精灵演出、“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五四专题活动,西夏风情园举办了华服节,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推出了游船赏景、观鸟垂钓水上游玩项目,瑞信温泉小镇推出了星空夜市,军博园新增开放航空馆、兵器馆、潜艇、歼10战机等,极大满足了游客需求。 五一期间,全市各景区景点实行提前预约、间隔入园、错峰游览,大力推行分时段游览和不接触网上购票、扫码购票,优化游览线路,规范游览秩序。各景区在游客中心设立志愿服务岗提供多项便民利民服务,广大游客也自觉遵守景区疫情防控制度,有序排队入园游览,不扎堆、不聚集、不拥挤,随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记者 鲍淑玲)
杏耀总代理_石嘴山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23.57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766万元 0
5月6日,记者从石嘴山市文化旅游局获悉,五一小长假期间,石嘴山市开放的10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3.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6万元。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石嘴山市每天的客流量、瞬时游客承载量都控制在最大承载量的30%以内。 假日期间,石嘴山市大部分景区迎来了客流高峰期,沙湖旅游区和大武口区龙泉村是两个最热门的景区。“以前五一小长假,我们都是去省外或者境外旅游。今年由于情况特殊,我们选择在家门口游玩,这才知道,原来家门口也有这么好玩的地方。”5月2日,家住大武口区星海时代小区的刘兴文一家5口人来到龙泉村,孩子们在这里采摘水果、蔬菜,大人们游览古汉墓、龙王庙,一家人在短短一天的时间内体验了愉快的民俗田园生活。假日期间,龙泉村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超过3.5万人次,5天内实现旅游收入90余万元。“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龙泉村接待游客与往年相比,本市人数占的比重较大,5天内接待总人数达17万人次,旅游消费正在复苏回暖。”龙泉村旅游项目经营管理负责人赵帅说。 除龙泉村外,沙湖旅游区也热闹非凡。5月4日,记者在沙湖旅游区入口处看到,景区工作人员认真查看每名游客是否佩戴口罩和出示防疫健康码。景区前的停车场停满了私家车,持宁B牌照的私家车占景区停车场车辆总数的三分之二。平日较为冷清的102路公交车假日期间的乘坐率大涨。“5月份是沙湖景色最美的时候,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可供群众选择旅游的地方不多,沙湖旅游区成为市民欢度五一假期的首选之地。”沙湖旅游区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尽管游客人数可观,但是外出旅游,做好疫情防控、保障游客安全是首要任务。五一小长假期间,石嘴山市各景区以防控为先,动态调控,游客流动游览分布均匀,没有出现扎堆聚集情况,游客旅游体验感良好。(记者 郭靖)
杏耀怎么样?_人气回暖 消费复苏 健康出行 0
上亿人次出游、消费潜能释放、“云端”消费激增……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各类消费如同回升的气温逐渐“热”起来。 5月4日,市民在广州发展公园休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这是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的第一个小长假。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人气回暖、消费复苏,文旅市场运行安全有序,线上线下活动精彩纷呈。同时,预约参观、限量游览、公筷公勺等文明健康新风尚已渐入人心。 “冰封”热情释放 行业有序恢复 1日,位于深圳市盐田区的大梅沙海滨公园迎来修复重建后试开园第一天,5000个入园名额早被“一抢而空”。截至当天17时,现场入园人数达到了4970人。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们一度被“冰封”的旅游热情在这个加长版假期重新释放。 5月1日,游客在故宫博物院参观。 新华社发(陈钟昊 摄) 在北京,“五一”假期旅游接待总人数46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8亿元,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的55%、36%;在上海,“五一”假期旅游接待总人数707万人次,拉动消费95亿元;在广东,“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186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3.6亿元。 与往年长假期间人山人海的“扎堆游”不同,今年各地把安全放在首位,扎实做好景区有序开放、有效防控。 5月5日,游客在杭州西湖畔的郭庄观看月季花展。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杭州所有4A级以上收费景区景点推行网上预约制度,每天接受最大承载量30%的游客入园。记者在西湖景区部分收费景点看到,游客提前预约无需现场排队买票,凭身份证和健康码即可快速通过。 伴随着人气回升,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旅业开始回暖复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平稳有序,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 5月5日,人们在武汉东湖绿道游玩。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5日全国各地针对“逛吃玩”发放的消费券已超百亿元,各地商户也在持续推出各类折扣优惠活动,加速线下消费回暖,对第三产业恢复人气、拉动消费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人流量的恢复给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餐饮等行业带来了信心。“五一”期间,北京商业服务业企业经营回暖,连锁超市、家政、商超配送物流等6个行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开复工率达到100%,餐饮和美容美发两个行业开复工率分别为79.5%和68.3%;“五一”假期前4天,广州市餐饮总营业额超10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近六成水平。 5月5日,人们在西宁市人民公园内游玩。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恢复”成为各地“五一”假期关键词。 记者5日晚从商务部获悉,5月1日到4日,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节前一周日均销售额增长30.1%。 “云”端消费激增 消费业态求新求变 把沙滩海浪“搬”到手机屏幕上,通过网红直播形式邀请游客参与各种游玩项目体验……浙江舟山朱家尖景区推出的“云旅游”新玩法,首次直播期间便在线吸引近5万网民观看。 5月3日,在位于南昌市的芒果电商物流园一家公司内,主播在直播间推介红酒。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这种‘旅游带货’不仅满足了线上网民的需求,还带来流量变现的新商业模式。”浙江舟山旅游集团朱家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波说,“五一”假期前3天,仅朱家尖一个南沙沙滩景区游客数就达到2万余人次,线上流量为景区带来足够多的曝光,可以实现线下客流转化,这种新模式对于旅游业的复工复产效果明显。 除了旅游,线上音乐会也是人们在假期放松的好方式。《聆听大自然·有机三部曲》交响音乐会、《深圳声音》线上演唱会……5月1日至4日,走过7年历程的深圳南山流行音乐节今年首次通过线上直播。众多唱作人齐聚线上,在以音乐抚慰心灵、用音乐传递爱与希望的时光中,提振全面复工复产的士气。 5月2日晚,通过网络直播的“云上国宝”音乐会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奏响。这是4月28日,西安交响乐团“弦上莫奈四重奏”为音乐会彩排。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记者了解到,这个音乐节前3场演出的总观看量超过1000万人次。网民们表示:“耳朵真真切切地享福了。”“虽然是云音乐节,但还是很感动!”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在线旅游、购物、娱乐等“云”端消费兴起,形成新的增长点。阿里巴巴数据显示,上海市4日晚启动的大规模商业促销活动“五五购物节”,天猫上海商品1分钟便成交破亿元;菜鸟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3天,全国产生的物流订单量同比增加45%。 “五一”假期,沪上已开放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分别接待观众3.66万人次、9.68万人次、3万人次。同时,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主要文化场所推出“云展览”和线上活动200余个,浏览量101.3万次,引导市民云上看好戏、听好课、观大展、逛集市、赏春光。 5月5日,顾客在上海环球港商场与大熊猫人偶合影。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线下人气旺,线上也精彩。“云”正成为上海文旅消费新增长点,市民游客在假日期间乐享线上线下商旅文融合新体验。 “疫情期间,‘宅’经济活跃发展,各类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给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增长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蕴表示,新消费业态离不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撑,随着5G网络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入,新业态发展将带来新的增长极,进一步释放蛰伏的消费潜能。 “预约游”成新风尚 健康文明树新风 戴口罩、测体温、预约参观、限量游览……由于疫情原因,这个“五一”假期注定与以往不同。手机里,人们多了一个健康“绿码”;餐桌上,公筷公勺成为新“标配”,许多文明健康新风尚已蔚然成风。 5月3日,消费者在上海一家百货公司购物。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在线预约购票、间隔1.5米排队、接受体温检测、出示健康码、扫描手机验票,经过以上几道防护程序,5月1日,来自山东临沂的李先生一家三口走进济南趵突泉公园。游园过程中,他们全程佩戴口罩,自觉与其他游客保持间距。 “受疫情影响,今年游客的出行习惯发生许多变化,预约旅游成为新趋势。”泰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全面实行实名制预约购票,每日限流3.4万人。 无预约,不旅游。“五一”假期前全国多地文旅部门发布的“游玩攻略”中有共同的一条——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成为这个假期显著的特点。 “未来北京将总结‘五一’假期旅游工作经验,将‘限量、预约、错峰、疏导’作为对景区常态化、长效化的治理要求。”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周卫民说。 成都市一家中餐馆为每位食客准备了公私两双筷子(5月4日摄)。近日,当地一些餐厅通过多项举措推广分餐制。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每一副餐具边都增加了一双竹制公筷,公筷顶部不仅标注有“公筷”二字,还印上了“德润大慈岩”的地域文化品牌,在颜色和材质上也与客人个人使用的黑色塑料筷子有所分别。“五一”期间,浙江建德大慈岩镇新叶古村,“80后”叶云琪在经营的农家乐里添置了公筷。 “我们全家都很支持使用公筷公勺,这也是健康卫生的餐桌新时尚,他们还很贴心地准备了儿童公筷,小朋友也很喜欢。”来自杭州的游客陈女士说。 据了解,“五一”期间建德市文明办向全市38家餐饮单位累计发放了2000副公筷公勺,受到了商家和食客的好评。 每桌都备有免洗消毒洗手液和消毒湿巾,所有员工佩戴防护帽、一次性手套和口罩上岗,每次客人离开后用酒精消毒,给下一桌用餐的客人提供安全的环境……这些卫生方面的防护细节,正成为每家餐馆的新“标配”。 比起室内的文明用餐,户外用餐别有一番风味。中午时分,记者在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看到,不少游客分散用餐。王女士在沙滩上撑起遮阳伞,取出准备好的食物,一家五口开始了一场别有风味的海边野餐,“既能摘下口罩安心食用,又能享受美好的自然风光。” “‘小公筷’是‘大文明’的象征。”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说,疫情倒逼人们出行习惯从一双公筷开始转变,让公筷公勺成为每张餐桌的“标配”,预约游览不扎堆,垃圾不乱扔,人人养成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用实际行动弘扬文明新风。(记者周科、王雨萧、黄筱、陈国峰、陈爱平、王晓丹)
杏耀总代理_乡村旅游引领“美丽经济” 0
“这里不仅能垂钓、烧烤,还有采摘品尝、户外运动等多个体验项目,今天是小长假最后一天,游客相对少一些,我们顺利地预订了包间,前几天每天都是爆满的。”5月5日,在兴庆区掌政镇“五渡空间”农家乐,来自永宁县的游客丁玉告诉记者。 “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区假日旅游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疫情稳控下假期旅游新热点。各地深入挖掘核心吸引力,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出既留得住乡愁,又富得了口袋,还叫得响品牌的乡村旅游模式。 把乡愁记忆融进山水田园 毛乌素沙漠边缘紧邻黄河以东的平罗县高仁乡沙水相依,古风古色的民宅、宽敞干净的村道将游客带入浓浓的乡村气息,一个个风格各异的农庄用各自不同的风景串起了一幅幅乡村旅游的风情画。“五一”小长假期间,信步而入,户户农家院里游客攒动,熙熙攘攘。 “以前放假就出去,这次受疫情影响选择区内游,乡村给了我们新的惊喜。”银川市金凤区36岁的马晓玉说,之前挑选了好几个地点,早在小长假前几天,被平罗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五一’小长假带你玩转高仁!”的帖子吸引后,便带着家人前来游玩,没想到一天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为了迎接游客,高仁乡六顷地村党支部书记骆文利提前忙活了好几天。去年,六顷地村集体成立六顷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原有六顷地乡小学的房屋、土地重新修整改造,突出校园怀旧主题特色,盘活32户闲置农房打造民宿,把乡愁记忆绣进山水田园。 “我们都是这个小学毕业的,在吃喝玩乐中找回孩童时的快乐,特别感动。”金贵宁说。5月2日,60多名“60后”在此相聚,“青春不散场 回到寻梦园”的标语和课堂瞬间将他们的思绪拉回50年前,教室里朗朗读书声、操场上跃动的身影在眼前回放,每个人笑中带泪。“从建成到现在已经接待了十几波同学聚会,正在盘活更多的闲置农房,通过村企联合发展特色农产品,把乡村旅游品牌逐渐做大做强……”骆文利谈起对未来的规划信心满满。 5月5日上午,才艺比赛在平罗县拉巴湖沙漠旅游景区上演,蒙古族舞蹈、旗袍秀点燃了游客的热情。另一边,几十辆越野车在沙漠中飞驰,掀起阵阵沙帘。“今年基本都是宁夏本地游客,但比往年增长了三分之一。除了沙漠越野和水上娱乐项目外,新种植了100亩采摘区。”平罗县拉巴湖沙漠旅游景区负责人说。 “游客的旅游观念从景区(点)旅游转变为全域旅游,从旅行社带队向自驾游转变,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展农村产业的重要引擎。”平罗县文广局党委书记李冬梅说。 户外踏青、赏花、游园热度提升 银川市各乡村旅游点客流结构以市内及区内周边游客为主,都市休闲一日游、近郊周边游回暖复苏,家庭自助游成市场主力,户外踏青、赏花、游园热度提升。调查统计显示,56.5%的游客参与了踏青郊游,46%的游客参与了游园赏花。除自助烧烤、农家乐外,掌政镇在原特色商业街打造了一条美食街,美食街“五一”即将营业的消息一发出,几天内新设立的60个摊位全部入驻商户。同时,原特色商业街空余的74间营业房也有30多间完成招商。美食街负责人曹忠林告诉记者,美食街紧邻鸣翠湖和檀溪谷,游客不仅能看到美景,体验乡村魅力,还能品尝美食。镇北堡漫葡小镇全新打造的首个度假型文旅夜市,以星辰为主题,利用艺术光影营造浪漫、梦幻体验,为游客开启漫葡小镇灯光艺术之旅。 “原来这就是灵芝!以前从未见过。”被称为人间仙草的灵芝,在吴忠灵芝生态产业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五一”小长假,随着气温回升,温棚里正在生长的灵芝向人们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园区以一二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设模式,设置8个大跨度灵芝种植棚休闲旅游观光区、灵芝文化科普展示区、花海观光区、黄河奇石文化展示区、民俗文化科普展示区、产品体验购买区、游客接待及电商中心等,休闲旅游服务功能齐全。灵芝醋、灵芝宴、灵芝茶……灵芝与美食的完美结合,更是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升游客体验感和参与度 “观长城遗址,吃盐池滩羊肉,在园区的1.8万平方米封闭森林里,放养着200多头鹿。在森林里寻鹿、挖野菜、摘榆钱……”在盐池县園林人家,这个以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五星级农家乐,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围绕鹿业养殖助推园林休闲养生发展,并先后开发了亲子游乐区、烧烤区、弹弓比赛和真人CS项目,以文旅活动为引领,提升游客体验感和参与度,对游客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小长假期间,我们每个饭桌座位上都设置一个专门放置口罩的小盘子,每道菜放置一双公筷,让游客打消顾虑,放心游盐池。”盐池县園林人家负责人殷兆平说。 西吉县龙王坝村既有村民依托自家房屋开办的民宿,也有由合作社投资兴建的窑洞酒店,能满足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小长假期间,这里的传统三合院、千亩林下油用牡丹基地、万羽林下生态鸡基地、林下梅花鹿养殖中心、农家餐饮中心、文化小广场等多种生态、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走过一段山坡,经过蜿蜒的木质栈道,便是西吉县龙王坝村的最高点,从这里向下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田将山坡装点得郁郁青青,车子爬过十几道弯后,漫山遍野的杏花和山间别具一格的民居群映入眼帘,这里是一个来一次还想再来的地方。”从龙王坝村旅游归来,来自吴忠市的游客王雪花在朋友圈里留下这样一段话。(记者 王 刚 李 良 文/图) 游客在平罗县庙庙湖景区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