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哈尔滨极地馆的企鹅在品尝“鱼粽”。 当日,哈尔滨极地馆的工作人员特地准备了“鱼粽”“肉粽”,让生活在这里的极地动物也品尝一下端午美食。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杏耀线路测速地址_美丽山乡组团开启夏季“绿水青山嘉年华” 0
6月27日拍摄的夜色中的杭州市富阳区湖源乡龙鳞坝。 近期,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常安镇和湖源乡组团开启了一场夏季“绿水青山嘉年华”。这几个壶源溪流域乡镇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组团开发山村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参与壶源溪水上游乐、露营永安山顶、特色农产品集市和瓜果节等特色活动。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杏耀下载登录_夏日梯田 0
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的梯田风光(6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 夏日时节,贵州省盘州市新民镇的梯田风景如画。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杏耀下载登录_假期出游赏“文明”美景 0
随着石嘴山市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许多市民选择在端午小长假出门游玩。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华夏奇石山文化旅游区、龙泉村、北武当生态旅游区、森林公园等景区游人如织,颇有人气。景区内外秩序井然,大家自觉排队、有序停车……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成为端午节期间最美的风景。 有序停车 自觉排队 以具体行动传递文明新风 为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吸引更多游客,端午节期间,石嘴山市各景点景区纷纷推出了具有游乐性、趣味性、体验性的旅游节庆活动。走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景区还是公园,处处可见文明新风。 6月25日上午9时许,在去往华夏奇石山文化旅游区必经的交通路口,记者看到,尽管是在假期第一天的出行高峰期,此处的交通仍然井然有序。机动车礼让行人,行人依规在斑马线通行,每个交通参与者都在用实际行动维护交通文明。 在景区入口处,已经有很多家长正带着孩子准备进入景区。记者注意到,停车场近一半的位置已停满车辆,车辆停放整齐有序,出入秩序井然。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游客们都戴着口罩,排着队主动接受测温。 走进景区,放眼望去,干净整洁的路面,碧草如茵的绿地,碧波荡漾的湖水,令人心旷神怡。游人在适宜拍照的地方有序排队拍照,没有攀爬山石、攀树折花等不文明现象,用文明行为展现最美的样子。 文明标识 志愿服务 处处皆是文明风景 无论大街小巷,还是景区公园,随处可见的文明标识、标语让人眼前一亮。有造型各异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在绿地、苗圃中常见的“脚下留青”温馨提示牌,有在雕塑等附近设置“请勿攀爬/踩踏”字样的文明提醒,还有内容丰富的横幅、标语、公益广告等,文明旅游氛围十分浓厚。 走访中记者留意到,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或维持景区秩序,或充当“活地图”为游客指引游玩方向,成为文明旅游的一道风景线。 6月26日下午3时许,记者在大武口区龙泉村看到,这里人气极旺,游人川流不息。在景区入口处,游客正在向一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咨询,志愿者一边耐心解答,一边比划指点方向。游客连连称谢,向他指引的方向行去。 在舞台广场,几个小孩子正在追逐嬉戏。志愿者看到,忙上前制止:“小朋友,这里人多,不要乱跑,要是和爸爸妈妈走丢了,爸爸妈妈得多着急啊!”正说着,孩子的家长赶了过来。志愿者对家长说:“这里游人比较多,家长一定要做好监管,不要让小孩子乱跑,防止出现意外。”家长连连点头,带着孩子远去了。 人离去垃圾清 文明旅游从我做起 连日来记者通过对景区公园的走访发现,市民在游玩过程中做到人离去垃圾清,不让垃圾给美丽的景致抹黑。 6月26日上午,在北武当生态旅游区里,不少游客在这里赏景休闲。树荫下,大家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拿出小吃、饮料等边吃边聊,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妈妈,给我一个塑料袋,我要装垃圾。”一个年纪大概八九岁的小女孩抱着手里的一包泡椒凤爪对妈妈说道。接过妈妈递来的塑料袋,小女孩把撕开的塑料封口扔进塑料袋中,津津有味地开始吃凤爪,并把啃过的骨头吐进塑料袋里。身旁的人也将自己擦手用过的纸巾、吃过的干果壳、水果核等扔进塑料袋里。 聊天中记者了解到,小女孩名叫李诗英,和家人一起出来游玩。“在家里要是有什么垃圾都是扔到塑料袋里,出门的时候随手就扔进楼下的垃圾桶了。到了外面也是一样,要更加爱护我们的环境。”李诗英向记者解释这样做的原因。“从小我们就告诉她,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地乱扔垃圾。出门的时候我们总会带上几个塑料袋,吃完的零食包装袋、用过的纸巾等都会装到塑料袋里扔进垃圾桶。要是没垃圾桶,我们也会随手带上,等到有垃圾桶的地方再丢掉。小孩耳濡目染,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李诗英的妈妈介绍道。 这样的场景并不是特例。记者留意到,许多市民都随手携带一个装着垃圾的塑料袋,在离开景区时将塑料袋扔进垃圾箱里。 俨然,文明旅游已经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记者 朱玉浩)
杏耀线路测速地址_上海旅游节如约而至 见证我国旅游业发展新变化 0
第31届上海旅游节在12日晚间拉开帷幕。沪苏浙皖首次联合办节,线上线下互动,为市民游客呈上精彩的文旅盛宴。 今年上海旅游节的多项创新,正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居民消费需求品质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多重背景叠加下应运而生。 防疫不松懈 美好与欢乐更多元 今年上海旅游节在南京路世纪广场拉开帷幕;完成东拓的南京路步行街全新亮相;上海迪士尼乐园、陆家嘴、豫园、新天地、徐家汇等景区、商圈同步开展夜间节庆活动。至9月27日,上海将推出102条精品线路和产品,各区、各企业将推出156项活动,演绎“新模式、新体验、新空间”。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于秀芬介绍,今年旅游节适当压缩举办周期、调整主题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特别设立旅游节疫情防控工作组,制定节庆疫情防控指南,落实“一活动一方案”分类防控,上述举措旨在让市民游客安心享受美好和欢乐。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何建民分析,上海如期在9月以个性化、精品化、预约化模式举办旅游节,既展现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也受益于我国推进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他说:“发展‘市民即游客,城市即美景’的全域旅游,正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具体措施。” 63岁的仲永金站在熙熙攘攘的南京路步行街上感慨万千:上世纪80、90年代,南京路商品最为齐全,是上海市民心里最繁华的“大采购”中心;随着分布于各城区的综合商圈拔地而起,上海市民渐渐不再需要到南京路“轧闹猛”。“如今步行街东拓‘还路于民’,不仅让各地游客赞不绝口,也给上海市民带来新鲜和惊喜!”仲永金说。 “旅游+”扩容激活消费潜力 自1990年上海旅游节创办以来,参与节庆活动的企业逐年增多,行业分布越来越广。今年上海旅游节首次开设“云旅游”平台,并调动文旅平台、流量企业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深度互动;除了携程、美团、驴妈妈、锦江、春秋等文旅企业推出特色活动,百度、达达集团、得物App等也积极参与,覆盖市民游客日常生活、消费和旅游需求。 业界分析,对越来越多的居民来说,旅游是小康生活的标配、是美好生活的刚需、是品质生活的象征。 过去钟爱长线游的“90后”王可在今年迷上了本地深度游:在上海各个市区,“吃住行游购娱”体验各具特色;沪上千余座“可阅读的建筑”有序开放,文创周边层出不穷;疫情期间,本地生活平台上新增丰富文化体验活动,旅游平台为全国各地农特产品带货……“以前旅游是节假日才有的福利,如今旅游休闲已经融入日常生活消费。”王可说。 “上海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搭建大平台,各企业积极参与、拓展‘旅游+’内涵,其根本动力是满足老百姓的旅游休闲需求,激活金秋消费市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程梅红说。 沪苏浙皖联袂打造区域文旅“新名片” 今年上海旅游节首次由沪苏浙皖联合举办。位于南通、温州、黄山的分会场及特色文旅活动同步启动;各地联袂推出惠民文旅产品;在上海的多场活动中,人们能方便地品尝长三角各地美食、领略各地非遗文化。 来自安徽的王喆在上海锦江乐园“江南吃货节”活动中不仅吃到毛豆腐、葛粉圆子等家乡小吃,还尝到芋饺、小笼包等来自长三角十余座城市的特色美食。为进一步大饱口福,他计划在随后的国庆假期去扬州游玩。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人们日益喜爱和家人一起去欣赏近程的风景、去体验日常生活的美好。老百姓周边游需求增长,为区域文旅发展创造更大的机遇。”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沪苏浙皖还有更长远的谋划:在12日成立“长三角旅游推广联盟”,通过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品牌共创,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具有国际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黄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程红说,目前出入境旅游市场仍然低迷,但长三角城市各自拿出“长板”,推动城市旅游模式创新,这不仅将给全球旅游业复苏注入信心、提供智力支持,也将为促进各国人文交流打下更坚实基础。(记者 陈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