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在山东省荣成市大天鹅自然保护区、烟墩角村等区域,大天鹅正在练飞,为回迁做准备。李信君 摄 大天鹅正在练飞。李信君 摄 随着天气转暖,在山东荣成度过冬天的大天鹅将陆续向西北方向迁徙。李信君 摄 连日来,工作人员投放丰富的食物,助力大天鹅储蓄能量。李信君 摄 荣成是鸟类南迁北移的重要中转站,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大天鹅之乡”称号。李信君 摄 2月23日,在山东省荣成市大天鹅自然保护区、烟墩角村等区域,大天鹅正在练飞,为回迁做准备。随着天气转暖,在“大天鹅之乡”山东荣成度过冬天的大天鹅将陆续向西北方向迁徙。连日来,工作人员投放丰富的食物,助力大天鹅储蓄能量。
杏耀下载登录_打卡!原来你是这样充满魅力的马栏山 0
最近红网时刻记者打卡了马栏山。 你好,小香。导航搜索马栏山。 好的,即将前往马栏山,准备出发…… 没错,最近红网时刻记者打卡了马栏山。为什么突然要去这里打卡呢?就不得不提在长沙召开的“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在这全国性的大会上,“马栏山”可以说是这次大会的高频词。 11月20日,借中国新媒体大会的东风,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媒体记者分别走进马栏山,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打卡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感受“中国V谷”蓬勃发展的力量。 2017年12月20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湖南省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重要“试验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的发展备受关注,是长沙市打造国家创新创意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虽建园时间不长,但吸引汇聚了众多行业领军企业。 话不多说,先上图,不能只有我一个人羡慕在马栏山文创园的工作环境。 马栏山文创园的工作环境。 先想象一下,在这文创者的天堂,有众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工作环境还美到爆棚,隔着窗户就能看到湖。 接下来,红网时刻记者带你正儿八经的逛一逛。 第一站,打卡马栏山创智园。 先走进位于马栏山园区第一家入驻的企业——银河酷娱。今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也来到银河酷娱,同年轻从业者亲切交流。 作为园区第一家入驻的企业,银河酷娱刚搬进来的时候,当时路还没有修好,当时公司成员都是踩着一脚泥进的公司。银河酷娱总经办主任刘晓介绍,入驻马栏山创智园,公司获得了很多支持和帮助:房屋补贴、税收减免,以及高效的服务速度,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 同样奔着马栏山而来的二咖传媒湖南分公司,总部在北京,在公司发展正盛的时候,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远在千里之外的长沙马栏山。刚回到长沙的时候,园区还没有建好,公司先是找了其他地方临时办公,等到园区建成交付使用之后,再整体搬迁到了这里。 二咖传媒湖南分公司副总经理易海方说,回头看,当初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马栏山有聚群效应,来了之后,公司的整体发展态势很好,不仅营收同比增长翻了22倍,人数、IP都在不断地提升,在内容上也因为马栏山的存在而获得了更多的创意灵感和新鲜血液。 房屋补贴、税收减免,高效的服务速度,又能激发内容生产动能……难怪吸引这么多企业纷至沓来。 今年来,截至11月6日,马栏山文创园引入市场主体656家,园区成立来累计引进企业1462家,目前园区已汇聚各类文创企业、名人工作室3500余家。今年前3季度,园区企业实现营收306.29亿元,同比增长15.34%。 中国网络文学小镇。 在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网络文学小镇正式授牌,成为第二个“国字号”网络文学示范基地。 站在依月湖而建的网络文学小镇门口,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省网络作协主席余艳介绍道,今年7月31日,中国网络文学小镇正式落户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坐落在月湖的西南角,湖水平静,门前是一棵棵金灿灿的银杏树。“在这里写作容易产生灵感,也适合头脑风暴。” 筑好巢必将引好凤。网络文学小镇吸引了如妖夜、流浪的军刀、愤怒的香蕉、丁墨、中秋月明等网络文学大神一批网络文学作家入驻。 2019年5月25日,省推进“两山”(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联席会议强调,要明确目标,着眼“一年打基础、两年有成效、三年成规模”,着力集聚资源,建设标志性项目、平台、建筑,引进标志性企业、人才,把“两山”打造成环境最优美、服务最高效、设施最先进、资源最集聚、生态最完整、国际有影响的“名片”。 这样的工作环境,是所有在马栏山工作者都能感受到的。 再听在这里工作的长沙千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龙丽萍说的话,就更有感触了。“马栏山环境一流、服务一流,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服务,我们当然也要创造更好的技术。”(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刘璇 摄影 朱丽萍 长沙报道)
杏耀娱信_云南香格里拉杜鹃花开 一起共赴美好花事 0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迪庆州。在这里,花开花眠都透露着一股子野性,要开便是漫山遍野的澎湃。唤醒了岁月,惊艳了时光,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直到今天依旧触动着旅者的心灵。这是一个童话之境,远方是皑皑白雪的山峦与蓝天交织在一起,眼前是漫坡花红艳艳地闯入你的心底。时间定格在了五月的杜鹃花。 虎跳峡—小中甸(长廊距离80公里)。这一条线路上主要观赏红棕杜鹃、张口杜鹃、大白花杜鹃紫玉盘杜鹃,颜色有粉红色、白色、乳白色。观赏期为4月中—6月上旬。 推荐视角:从虎跳峡到小中甸,从奇绝到艳极 虎跳峡里是一个你难以想象的世界,轰隆隆地瀑布冲击在昂首问天的石头上,虎啸之声延绵不绝,回响在山谷中层层叠叠,哀转久绝。 小中甸的杜鹃花海以矮杜鹃为主,小小的一朵,仔细看一株是不起眼,但成片成片的开放,漫山遍野,耀眼夺目。大片大片开得艳丽,游人如织,可见这里的花海有多美。 从虎跳峡到小中甸,短短80公里的路上,粉红色、白色、乳白色的大小杜鹃花连绵不绝。 香格里拉—白水台(长廊距离100公里)。这一条线路上主要观赏红棕杜鹃、紫玉盘杜鹃、云南杜鹃、栎叶杜鹃等树型杜鹃,颜色有粉红色、红色、白色、乳白色,观赏期为4月中旬—6月中旬。 推荐视角:看花、看“海”、看云淡风轻 白水台位于哈巴雪山麓,是由碳酸钙溶解于泉水中而形成的自然奇观,因为形状似层层梯田,被称为“仙人遗田”。在白水台,阳光越强烈,水的颜色越蓝,蓝得透明。这样独一无二的景致,比起土耳其的棉花堡也不多让了! 三坝岔路口—洛吉乡联办彝族村(长廊距离30公里)。这一条线路上主要观赏红棕杜鹃、紫玉盘杜鹃、云南杜鹃、栎叶杜鹃等树型杜鹃,颜色有粉红色、红色、白色、乳白色,观赏期为4月中旬—6月中旬。 推荐视角:从三坝岔路口流浪到老村 三八岔路口的杜鹃花盛开在蜿蜒的公路边,这是一条真正的花路。蜿蜒的花径延伸到远方,恰似诗人的天堂,一直延绵到洛吉乡联办彝族村。老村是安静的,凝固的时间里,云淡风轻。牧牛和红、白花在一起,绿油油的草甸上回荡着流浪者的歌谣。 国道214线小中甸联合村—和平村(长廊距离18公里)。主要观赏大面积的灌丛杜鹃原野(杜鹃花海),面积有数万亩以上,种类主要是腋花杜鹃、灰背杜鹃观赏期为5月中旬—6月下旬。 推荐视角:在碧沽天池的花旁看日出 碧沽天池湖畔的杜鹃花是最坦荡的存在。这里的杜鹃花成林而布,以花冠硕大、色泽鲜艳的黄杜鹃、白杜鹃和红杜鹃居多。花开的时候,争奇斗艳,虽是娇花却又透着几分爽朗的气魄。 维西梨地坪—丽江巨甸(长廊距离50公里)。这一条线路上主要观赏突尖杜鹃、云南杜鹃、亮叶杜鹃、棉毛杜鹃等树型杜鹃花,颜色有粉红色、红色、白色、乳白色,观赏期为3月中旬—6月中旬。 推荐视角:滇金丝猴和杜鹃更配! 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人间天堂,凡行走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人,无不被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山水人情所陶醉。滇金丝猴那火辣性感的嘴唇配上一朵红艳艳的杜鹃花,那必然是个美人啊! 纳帕海—尼西岔路(长廊距离20公里)。这一条线路上主要观赏栎叶杜鹃、黄杯杜鹃、云南杜鹃、紫玉盘杜鹃、等树型杜鹃,颜色有粉红色、红色、白色、乳白色,观赏期为5月初—6月中旬。 推荐视角:田园牧歌 离城区不远的纳帕海依拉草原更是一望无垠的绿色牧场,牛羊成群,各色野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与秀丽的纳帕海、美丽古老的藏族村落连为一体,呈现出一幅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 德钦奔子栏书松村—白马雪山(长廊距离60公里)。这一条线路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森林”-杜鹃林海。主要观赏栎叶杜鹃、腺房杜鹃、粉钟杜鹃、宽钟杜鹃、黄杯杜鹃、锈红杜鹃、金黄杜鹃、北方雪层杜鹃、樱草杜鹃、棉毛杜鹃、灰背杜鹃等树型杜鹃优势群落(杜鹃花海),色彩缤纷,场景壮观。观赏期为3月下旬—8月上旬。 推荐视角:最执拗的杜鹃林 《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森林”-杜鹃林海。这里的杜鹃花就和这里一样,执拗得很。不去追求什么平坦的土地,偏偏爱上这里的高原山地。一开花那是漫山遍野的红,却又隐隐绰绰躲在那云里雾里。不可攀摘却又一直在那里。 普达措国家公园线路(长廊距离69公里)。主要观赏红棕杜鹃、栎叶杜鹃、紫玉盘杜鹃、宽钟杜鹃、灰背杜鹃、腋花杜鹃等树型杜鹃与杜鹃灌丛群落。颜色有粉红色、红色、白色、乳白色,观赏期为4月下旬—6月中旬。 推荐视角:在普达措的天空看花海 普达措的杜鹃花品种繁多,再加之这里能开展低空飞行,在空中赏花,别有一番滋味。五月的香格里拉,时间刚刚好,甚至温度也和初春差不多,这样的天气正好来赏花。
杏耀测速地址_“慢生活”度假游受青睐 “新旅游”更重品质和文化 0
10月底,重庆市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阿蓬江畔的100多亩格桑花盛开,五颜六色的花朵汇成绚烂的花海,把民居、江河、村寨、公路掩映成一幅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游玩。“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乡村度假!”重庆市民刘洪说。透视当下的旅游消费市场,度假游、文化游、品质游等已成为市场新趋势,也正加速推动“新旅游”时代到来。 “慢生活”度假游受青睐 溯溪、写生、徒步、登山,享受悠闲的田园生活——避开热门景区,前往乡村度假,是当今不少游客的出游新选择。 “爬山、涉水、看日出,我们玩得很开心,是累并快乐着。”刘洪说,这种亲近自然、慢悠悠的度假方式很适合一家人出行。 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说,从简单的观光游到停留天数长、消费相对高的度假旅游的转变,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人们不再一味追求观光景点的密度,而是享受度假中的‘慢生活’,这是我国旅游观发生迭代升级的前奏。” 正如重庆缙云山清欢渡民宿老板张女士所言,这两年很多游客的心态正在从旅游向度假演变,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转为到乡下“慢游”,大家更想参与到农家乐里,融入农村生活中,自己采摘、做饭…… “国内旅行向休闲度假转变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同一城市多住几天,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发掘当地深度美景。”携程网重庆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大伟表示。 文化成为旅游“主引擎”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有85%的游客参与了各类文化休闲活动,其中参观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美术馆的游客比例分别为41.8%、40.5%和27.1%。 国庆期间,仅重庆市各大博物馆举办的60多项展览及社会教育活动,观众就达18万人次。全市开展非遗项目宣传教育活动超过340余场次,服务群众46.8万余人次。10月中下旬,在川剧传承的重要阵地雍溪古戏楼举行的重庆大足川剧文化艺术节,吸引了3万多戏迷前来观赏变脸吐火等精彩演出。 前段时间,在重庆拍摄的网剧《风犬少年的天空》备受关注。相关数据统计,仅2019年以来就有300多个剧组在重庆拍摄取景。“重庆因地形立体交通方式多元,是名副其实的山水融合之城。”驴妈妈旅游网目的地部门负责人柴榛就表示,电影文化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在游客眼中是别样的旅游体验。“跟着电影去旅行”,重庆的打卡地图还在不断更新。 奇创全域旅游与文旅融合中心总经理刘宇楠认为,电影让景区景点“走红”,但是若要让热度持续还要打通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研发游客体验消费的演变规律,从被动到主动引领消费需求,真正打通从“规划-营销-运营”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才会让旅游消费摆脱“网红短效”的特征,真正走向与人们休闲消费偏好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文化旅游融合的趋势之下,重庆更要注重在旅游产业中融入文化元素,还应不断完善文旅产业链,让游客停留时间更长、体验更佳。”重庆中旅集团总经理廖伟说。 品质才是旅游业的灵魂 日前,重庆融创文旅城开业迎宾,该项目总投资高达550亿元,成为重庆文旅项目新地标。此处游玩项目众多,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享受。据统计,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重庆融创文旅城共接待游客约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国庆假日期间,重庆主打生态、康养的南川金佛山接待游客5万人次,同比增长6.7%;以精品化为特色的北碚缙云小住、清欢渡、陶乐等民宿一房难求,入住率达100%。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数据显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品质游已取代走马观花式旅游,成为市场新方向。游客更加注重品质和体验,愿意为高品质、好服务买单。 “旅游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但品质才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实际是要建设一个品质有保障、服务有差别的体系,只有高品质者才能成为市场赢家,在竞争中占得先机。”重庆市文旅委副主任秦定波如是说。 (记者 李国 本报实习生 武江民)
杏耀分红没到账_带动近五十万人就业 非遗扶贫让日子更有奔头 0
学会一门手艺,全家有望脱贫致富。包括剪纸、刺绣、绘画、金属锻制、建筑营造等在内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的作用。从2018年7月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地方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超过2000所,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给人力量:带动近50万人就业,助力20多万贫困户脱贫。 “我现在觉得浑身都是劲儿!”——这几年,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学习了临夏砖雕制作技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贫困户张宏杰干劲十足。当地不少群众在工坊实现稳定就业,月平均收入4000多元。 缺乏一技之长,通常是制约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因素。而实际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往往是传统工艺的富集区,特色突出、数量众多的非遗资源正是这里的优势所在。 守着资源没饭吃?不,要让资源变资产!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就是想办法让贫困户掌握当地的传统工艺,拥有一技之长,让父老乡亲依靠自己的双手就能居家就业、就地脱贫。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各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带动项目超过2200个,带动近50万人就业,助力20多万贫困户实现脱贫。 ——给人信心:不仅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地处深山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近年来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银饰锻制和非遗旅游发展得很红火。但年初受疫情影响,游人减少,银饰滞销。 6月份传来好消息,为解决非遗产品销售难题、有效扩大消费,在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的支持下,几大电商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相关单位、企业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各平台开展销售活动。 这次触网的“非遗购物节”让银匠潘仕学很激动,他接受了电商知识培训,也看到了网络销售的巨大潜力。他说,“我们偏远地区的苗族银饰直接对接城市消费,销售渠道更畅通了,对以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我国各地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里,各有关部门广泛组织开展传统工艺培训,提升村民的产品制作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各部门积极举办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组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进入各景区、景点和公共服务场所,加大线上线下的宣传和营销力度…… 依托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扶贫的“造血式”扶贫不仅教授村民一技之长,更拓宽其眼界、打开其思路;不仅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给人奔头:吸引年轻人,焕发新活力。 村民牟淑平家住甘肃省陇西县云田镇三十铺村。之前,外出打工是当地贫困户增收的主要渠道,牟淑平和丈夫都外出打工。 后来村里成立了陇西刺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牟淑平和其他20多名妇女经过培训,成为工坊的成员。 传着手艺、赚着钞票,还能守着娃、顾着家,这不仅在物质上有助于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而且在文化上有益于传统工艺的接续传承。 “做刺绣能赚上钱,孩子们、老人们都欢喜,村里更热闹、更有活力了。”在湖南省花垣县,许多在外打工的妇女回来了、走进了工坊,她们喜上眉梢,“工作家庭两不误,多好啊!” 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人,也离不开文化振兴。非遗扶贫带来的可喜变化,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并给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滋养。焕发活力、充满希望的乡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记者 郑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