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寒夜光柱”。 卜双柱 摄 中新网呼伦贝尔11月29日电 (记者 李爱平)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29日对外消息指,当地呼伦贝尔市根河地区出现罕见“寒夜光柱”。 11月28日20时左右,素有“中国冷极”之称的根河市市区出现了奇观,光柱五彩斑斓非常奇幻。 这种光柱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在日落时分出现。它们的形成是由于寒冷使得空气中的水凝结成了冰晶,这些冰晶捕捉到附近的光线,并像数以百万计的微型镜子一样,将光线折射回地面的结果。人眼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反射光柱的虚像,天气寒冷是形成的条件之一,天气越寒冷光柱反射的就越强烈。 据了解,光柱产生时当地最大相对湿度为78%,最低气温-26.9℃。寒冷的夜晚五彩斑斓的光柱如梦似幻,为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增添了炫丽的色彩。
杏耀怎样开代理_贺东庄园举办2020展藤节 0
4月16日,贺东庄园举办2020展藤节,标志着贺东庄园正式复工复产。 展藤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首创提倡的一个应时节的葡萄酒活动,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独特的风土展现形式。 近年来,贺东庄园非常重视葡萄产业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将西北影视城、西夏王陵、沙湖等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石嘴山。作为石嘴山葡萄酒龙头企业,在不断提升酒品质量,着力培育知名品牌的同时,还积极拓展旅游新业态,努力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典范。(记者 徐毅)
杏耀总代理_宁夏召开文旅市场复苏座谈会 0
新华网银川4月10日电(纪桂红)“建议景区多策划有亮点、夺眼球的活动,不要相互效仿,根据各自特质策划个性化的主题活动。同时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对活动进行宣传酝酿,保持景区的‘存在感’,勾起本地游客的出行欲望。” 10日,在宁夏文旅市场复苏座谈会上,针对疫情后旅游景区如何“引流”,银川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建燕提出建议。 座谈会现场 本次座谈会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旨在听取广大文旅企业代表的心声,了解复工复产过程中文旅企业的诉求,以及当下面临的实际困难,并根据自治区现有的政策给予文旅企业相关支持。 座谈会上,宁夏旅游协会各分会、五市文旅局、景区和旅行社代表,就各自领域复工复产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沟通和交流。沙湖景区、宁夏旅游协会旅游商品分会、宁夏中旅、宁夏旅游协会乡村旅游分会等负责人分别就如何吸引“宁夏人游宁夏人”,加快宁夏文旅市场复苏踊跃建言献策。 “区内的景区、酒店、旅行社、OTA应该报团取暖、打组合拳,从线路安排、政策优惠、行业公众服务等方面,联合把“蛋糕”做大,共享市场经营红利。”“建议景区联合各单位把党建教育、团建活动等融入旅游活动中。”“建议景区开展一些文体类活动,带动本地游客出游。”“建议景区和旅行社适时开展研学旅行,使学生成为旅游客源和消费新的增长极。”“建议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发展区内乡村游、周边景区健康游、亲子游;紧盯市场需求,开展自驾游、自由行等线路产品。”…… 在听取各文旅企业的汇报和建议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宁夏文化和旅游党组书记刘军表示,全区文旅企业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增强服务意识,细分市场、定制产品,抓住宁夏本地游客的消费心理,在二次消费上多下功夫,把“宁夏人游宁夏”作为全年的重要工作来开展,进而活跃宁夏文旅市场。
杏耀怎么做代理_观鸟不关鸟,近鸟不惊鸟 0
每年清明过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大家肯定会想到户外去“撒撒野”。其实,四月除了看风景、赏繁花与新绿,也是观鸟的好时机。这段时间,枝头上、小河旁到处都是鸟的踪影,叽叽喳喳的鸟鸣终日不息,所以,不管是摄影“小白”还是摄影大咖,总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照相机,拍摄下鸟儿或飞舞或安静的“倩影”。 说起观鸟,新报拍客的网友@七道阳光、@神话、@贺兰山牧童等,每个月都会跟着观鸟协会的工作人员,在黄河湿地、贺兰山脚下等地去观鸟和记录鸟,仅去年就有黄臀鹎、疣鼻天鹅、白肩雕、角鸊鷉、白枕鹤、灰背隼在宁夏被首次记录,今年3月份斑头雁也被网友@第3只眼拍到,刷新了宁夏现有鸟类记录的物种。现在,让我们“观鸟不关鸟,近鸟不惊鸟”,一起欣赏它们给大自然带来的清新气息吧! (记者 季正) 群鸟翱翔。 记者 季正 摄 八哥和小主人在公园里玩耍。记者 季正 摄 排好队,眺望远方。 @钟子杰 摄 觅食的小可爱。 @一米阳光 摄 好奇的小麻雀。 @心的祈祷 摄
杏耀在线总代理_见山望水寄乡愁,乡村旅游如何托起人们的诗和远方? 0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在江南林海中看竹溪清幽,在贵州古镇里品古风禅韵,抑或是在巍巍长城脚下观星赏月……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乡村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吸引着平日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旅游观光、寄托乡愁。 乡村旅游日益受到青睐的背后,还存在哪些发展短板?如何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让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内心深处诗和远方的田野……这些问题也成为行业内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升级的提升及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我国乡村旅游逐渐向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同时,乡村旅游消费模式也从观光式旅游转变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乡村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这两年,乡村旅游的业态又出现了新趋势,部分乡村文旅企业开始抱团发展,以此来创造、经营更多功能性产品;同时,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越来越被乡村文旅项目重视。”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副总裁李霞说。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19年上半年)》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5.1亿次,同比增加10.2%;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886万人,同比增加7.6%。 然而,在乡村旅游火爆的背后,一些地方粗放发展模式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不少消费者深有感触:“吃吃农家菜、呼吸新鲜空气,刚开始还觉得挺新鲜,可去多了就觉得大同小异。”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缺乏规划,有的地方产品趋同,景点单一,存在“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有的热门乡村,旅游经营户多,存在盲目发展和过度投资等问题。 途牛旅游副总裁齐春光认为,应提高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程度,同时破解同质化问题,推动乡村旅游更好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乡村旅游发展,业态创新是关键,体验休闲、养老、研学等都可以发展。”中青旅资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德成建议,还应打造民宿品牌形成民宿产业集群,在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的同时,品牌之间也能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增加旅游业态,丰富游客体验,也成为不少地方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 北京市结合民宿和美食两个主题各推出10条京郊旅游精品线路,丰富游客京郊游体验;江西三清山拓展“全域旅游”内涵,积极培育“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游戏”等新业态新模式;辽宁抚顺以冰雪文化和满族“年文化”为背景,一场场冰雪旅游、满族冬捕、非遗展示、满族老家过大年等特色活动在村寨里红火上演……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关键在人,特别是会旅游、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人民文旅智库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乡村民宿人力资源白皮书2019》显示,当前我国乡村民宿领域的专业管理人才有所缺乏,人才结构也不够优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存在“不想来、留不下”的窘境,这会影响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持久动力。 如何应对乡村旅游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国家开放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孔磊认为,对乡村旅游基本服务人员,可以通过线上教育等方式来加强技能提升和专业性提升;对民宿业主等管理人员,应培训加强酒店管理和营销、民宿开发经营等方面的能力。 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乡村遗产酒店项目组副组长黎筱筱看来,对民宿经营者来说,未来的挑战还包括对文化体验活动策划、文创产品转化等。“民宿经营者要有社区营造的理念,才能将民宿打造成城乡的连接平台,吸引城市人来旅游的同时,也给乡村带来回馈。”黎筱筱说。(新华社记者 王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