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记者从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根据自治区党委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通知,宁夏即日起恢复旅行社部分经营活动。通知要求,全区各旅游企业不得经营跨省(区、市)和出入境的团队旅游业务及“机票+酒店”的旅游业务。 通知发出不到两个小时,银川市多家旅行社便推出了多条区内一日游线路,截至记者发稿前,携程旅行网已发布了西夏陵考古遗址公园+西夏风情园+贺兰山岩画、黄河大峡谷+黄河楼、西夏陵考古遗址公园+沙湖等11条一日游线路产品,价格从100多元到300多元不等,涵盖近期区内开放的所有景区。据携程旅行网玩乐事业部宁夏区域经理姚霜霜介绍,一日游均为纯玩产品,两人即可成团,目前只能在携程旅行网上报名。(记者 张雪梅) 相关新闻: 宁夏又有4家景区恢复开放 3月18日,记者了解到,宁夏当日又有4家景区恢复开放,分别是银川市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滨河新区景城公园、银川市承天寺塔院景区和青铜峡黄河坛景区。(记者 张雪梅)
杏耀下载登录_贺兰山下春风起 0
贺兰山。 银川阅海公园。 从青海西宁到宁夏腾格里沙漠,沿着黄河顺行,是一望无际的高山和荒漠。 山上砂砾堆积,孤寂而苍凉。阳光刺射着它们,也照出了空中的尘埃。沿途,一点点绿色都让我心动不已。沙海中,依稀可见瘦小的杨林或者沙枣树,它们是筑路工人栽种的,正在与自然博弈,和风沙厮杀后挺立下来,只把针尖状的叶心指向黄土,想要活出生命的本质。 沙坡头上麦秸阵 就在夕阳西坠的当口,我突然看见黄河摆动柔美的腰肢,呈现出一个大大的“S”型来。腾格里沙漠更像个调皮的大小子,伸出脑袋,想要吸吮她的乳汁。 “沙坡头到了!”不知是谁大声喊道。远处的贺兰山仿佛听到喊声,面颊变得通红。一边是黄河,一边是沙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谁说这不是山河与光影的完美交融呢。 山与河边,是沙漠。沙漠边,是包兰铁路,它像龙一样延伸到远方。铁路边是一个个方形的麦秸阵,它们像钉在沙漠外套上的纽扣,固定了移动的沙丘。麦秸阵里,居然长出了不知名的小草或者花儿,正晃着脑袋对春风微笑。麦秸阵那边,有人把沙子踩在脚下,弓着腰在忙碌,那是植树人的身影。 看龙一样延伸的包兰铁路,气势昂扬。沙坡头,原本只是黄河岸边一个大沙丘,人迹罕至,但世界上第一条铺设在流动沙丘上的铁路,就在这里穿越腾格里沙漠。 经过几代治沙人长期不懈的探索,在包兰铁路两侧密集的麦秸格状流动沙丘上,还建起了“五带一体”的防护体系,完成了人进沙退的壮举。麦秸方阵,不知凝聚了多少治沙人的心血和汗水,现在每年仍有全世界各地的人自发前来,参加到治理沙漠的公益活动中。 春天正当时,有人舍家弃业,正在铁路边植树造林和耕种。黄河渐渐转清,荒漠上的小草和花儿多了,小树苗也变成了小树林。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了许多珍稀动物一个温馨的家,沙坡头成了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 黄河耀亮凤凰城 带我走进沙漠的是本地一个中年汉子,回族人,戴一顶黑色小帽,着一件白色褂子,语言诙谐幽默。他不停地唱着“花儿”小曲,也不厌其烦地讲着当地故事。西北人那么喜欢唱“花儿”,想来草木皆是得来不易的缘故。 贺兰山下,在通往银川的路上,紫槐一溜儿排开去,枝丫间挂满了花朵。水田棋盘似地摆好,禾苗的青和大地的黄形成强烈的对比色。黄土地中,一株株西瓜苗开始卷须,向上生长…… 黄河一直跟着我走。不,它似乎不再叫黄河了,水质明亮清澈,滋养着一路的稻禾和瓜苗。它仿佛也很平静和从容,就那样波澜不惊地向前流淌着。谁都不知道,它正暗暗蓄积着力量,准备蝶变和升华呢。青铜峡到啦,河流九曲汇青铜,天际奔涌到此平!没有丝毫的犹豫,它从坝顶一跃而下,演绎出一幕“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间罕景。 难道就是这瞬间喷发的光芒,耀亮了银川,它故而其名?不,比这更美的是一个民间传说,它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念想。传说远古时,有一只象征幸福吉祥的凤凰,从江南千里迢迢飞到塞北。但那时的塞上天地洪荒,旷野苍茫。凤凰祥瑞,给山们披上绿装,使大地成为沃野,又让牛羊的奔跑声唤醒沉睡的平原。顿时,山青了,水绿了,牛羊壮了,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凤凰为了护佑此地,竟然化作城池安定下来,故银川又别称为凤凰城。 我念想着银川的名字和由来,牵挂着善良温婉的凤凰姑娘,情不自禁走进银川市中心,在民族团结碑上与她深情对望。而她静静地伫立在银川,也守望着西北。 塞上明珠胜江南 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他们心手一定是相连相牵的,同心同德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南北方风物文化于此交融,就在一转身,在银川市中心的一个花圃里,我看见牡丹花了。这些高贵的人间仙子,不在传说而在现实:她们真的就在这片土壤这个季节开花了。上苍在茫茫的戈壁之上,成就出一片胜似江南的塞上明珠。 春阳暖暖的。沙枣花不事张扬,淡淡的小花朵,很香,被风送得很远。风也送来鱼塘略带腥味的空气,让人仿佛置身水乡的江南。玉米封林了,小荷露出了尖尖角……风吹叶动,让我忘记了风沙的侵蚀,只想朝着前方的白云奔跑。 白云下面是沙湖。湖边长满蓬蓬的草叶,尖尖的,密密的,连成片,中间开着蓝色的小花朵,像星星。这是什么花啊?还记得有一部电影叫《马兰花开》吗?是的,这就是马兰花,面对美好,它义无反顾地倾尽芳华,这个性实在像极了大西北的人。 很难想象,彪悍粗犷的大西北人是怎么把沙湖调理成一块绿布,布置在几块金色的沙丘之中的。湖水清且涟漪,被分成一个一个的芦苇荡。野鸭在里面拍着翅膀,小鱼儿跳出了水面,飞鸟从身边飞过。栈桥那边,你能看见什么景致?沙丘中间,有一片青草翠微的湿地,和湖相连。 远处,贺兰山的脊骨若隐若现。山体,沙丘,湖泊,湿地……它们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水墨画,让那些在沙地赤足奔跑的人尽情地描绘。绿水微澜,春风正起,我不禁也奔跑起来,扑进了那片翠微湿地。(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邹安音)
杏耀娱信_旅游从“云看景”回到现实 0
3月18日,在中卫寺口子景区入口处,游客陈宇芬和家人经过测温后进入景区。 “趁着天气好,带孩子出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上个周末,游客叶先生带妻儿爬了一次山。为了这次出行,叶先生一家提前一天就做足准备。 经过一段“云看景”的日子,我区近30家景区已陆续开放。为确保安全复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游客需实行实名制购票,游客间距保持在1.5米。景区入口实行入园必检,游客需出示宁夏防疫健康信息码(“绿码”)或健康通行卡,待测量体温后方可进入。在入口处设置间隔1米的等待线,避免游客排队等候扎堆聚集。同时,景区采取分时段、间隔性办法安排游客入园。 记者在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门口看到,游客在售票大厅前排队。在景区工作人员引导下,游客之间保持1.5米的距离,佩戴口罩。虽然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但游客们并没有表现出急躁情绪。入口处,工作人员按照程序,测温、登记、出示健康信息码,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景区开园后,周末不得不限流。”景区工作人员苏静怡说,作为宁夏全区第一个复工开园的旅游企业,开园期间景区总共接待游客1万余人,其中周内每天平均接待游客500人次,周末平均接待2000人次。景区实行游客分时段、间隔性入园,并进行人员限流措施。日最大接待量3000人、最大瞬间接待量500人,团队游客入园一次性不超过30人,避免集中入园,实行分散式游览,严控人员聚集。其中,银川市游客占80%,宁夏其他四市17%,周边游客多为榆林及乌海地区占3%。 “我们景区入园根据出示证件、测温登记、扫码采集、按需购票和复核检票的流程制定入园,并制作海报张贴在售票窗口处,让游客一目了然,要让游客放心!”沙坡头旅游区营销负责人张家耕告诉记者,景区近期游客量并不是很大,日均接待量不到20人,但复工对于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意义更重要,100多位员工已在各个岗位上复工。“我们已经做好准备,随时迎接更多的游客到来。” “景区配备了测温仪,可几秒钟测出体温,既方便又准确。”中卫寺口子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景区实行错峰游览,通过线上线下售票数据,控制人流峰值,确保游客不扎堆,不聚集。同时开放东区和西区,随时根据检测数据,让游客从两个入口疏导,分散游览。 “对于游客关注的消毒,已开放的景区均表示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严格执行每日多次消毒,对厕所、景区公共领域做重点消毒。“室外设施尤其是游客触摸的锁链,栈桥等,全部消毒。”中卫寺口子景区工作人员说。 面对公众出游需求,复工景区纷纷推出优惠政策。目前,复工的景区执行淡季价格,并有不少景区推出不同优惠。(记者 杨娟 赵磊)
杏耀在线总代理_贺兰山间春风起 游客理性踏青游 0
游客带着孩子在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爬山踏青。李佩珊 摄 “在家度过了一个漫长而又特殊的寒假,今天终于可以在室外‘撒欢’了。贺兰山,我们来了!”3月16日,天津医科大学大三就读的宁夏银川籍姑娘田亚楠在朋友圈发出了这样一条动态。当天,她与三个同学戴着口罩在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启了今年的“踏青之旅”。 游客在景区商铺购买食品。李佩珊 摄 穆穆清风至。在万物复苏的春天,许多人都选择踏青游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今年不同于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各地的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均处于关闭状态,中国百姓也纷纷响应号召“宅家”安全防疫。 随着抗“疫”的不断加强,多省份确诊病例逐步“清零”,各地的疫情风险等级降低,超过20个省份下调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宁夏于2月28日将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调整为二级。 游客在景区大巴内单排单人就座。李佩珊 摄 虽不能立马“摘口罩”,但也有专家指出,做好防疫防控的前提下,可以开放露天景区,市民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可在室外适当活动。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便是是中国首批复工开园的旅游景区之一,该景区于3月3日正式开园。 “这两周入园人数超过了1万人,但我们将疫情期间的每日最大接待量控制在了3000人,瞬时最大接待量控制在500人。15日接待人数是2436人,人数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据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有限公司营销经理苏静怡介绍,与以往不同,疫情期间景区内设置了四处限流点,分别在停车场、游客登记处、入园信息核验与温度检测处及售票处进行检查,全程避免工作人员与游客的交叉接触。“根据游客手机定位的十四天行程轨迹查询,已有百分之三左右的陕西、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周围省份游客来宁踏青。” 游客在景区内拍照留念。李佩珊 摄 记者当天在景区内碰到了几位来自四川的游客。“我们长期在宁夏做生意,今年春节本来打算回老家过年,由于疫情选择留在了宁夏。”四川游客胡先生告诉记者,“今天是第一次出行,景区入园检查非常细致,大巴也是一人一座,我们自身的防护也很到位,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 记者注意到,许多宅家多日的市民们纷纷表示对大自然的向往。“景区防疫做得很到位,顾虑减少许多,下周我打算带着孩子去黄河沿线游玩。”银川市民张亮说。 游客在景区内拍照留念。李佩珊 摄 目前,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安徽黄山景区等多省份室外景区已恢复开放。同时,宁夏文旅厅3月16日发布通告表示,针对疫情低风险地区,宁夏将全面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全面恢复秩序,全区A级室外旅游景区将恢复向社会开放,科学管控景区游客流量,加强游客防疫引导,落实实名登记、测量体温、佩戴口罩等措施。 事实上,交通、旅游、商业等行业的恢复,大多是以餐饮业的恢复为前提,因此餐饮业常态化运营,是日常生活逐步恢复的显著标志之一。 在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青松岭景区的餐饮开放点,记者看到许多游客选择购买熟食、零食等食品充饥。“这几天就准备恢复米饭、炒菜、面食等餐食的供应,虽然最近日营业额只有300元(人民币)左右,但相信马上就会好起来的。”负责人武松告诉记者,目前他在与景区协商,将租期内受疫情影响的两个月进行延期。 景区内张贴了许多防疫宣传标语,游客带着口罩游玩。李佩珊 摄 针对旅游业目前的“淡季担忧”,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劲松表示,疫情终究会过去,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会消失,甚至有可能在疫情后会更多释放出来。 因此,据宁夏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宁夏将在疫情过后快速推进入境旅游市场的复苏,引导东南亚、东亚国家的旅行商来宁考察,实施“体验宁夏之旅”,针对台湾香港等重点客源市场,做好组合式营销工作,加强与西安等地的旅游联动,开发宁夏入境游连线产品。同时,在境外设立“宁夏之窗”海外营销中心,面向国际市场,推出“旅游+非遗”等特色线路。“疫情期间,宁夏文旅人没有闲着,我们在寻找更精准的全域旅游切点,打造更多精品项目,尽快在疫情结束后恢复和发展宁夏特色旅游产业。”(中新网记者 李佩珊)
杏耀代理1980_广图广博昨恢复开放 0
广图阅览室。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摄 自助书籍消毒机。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摄 15日,读者排队进入广图,非常有序。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摄 广博15日恢复部分区域开放,家住六榕路的朱先生成为第一位到馆游客。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摄 广图: 所有书籍至少三次消毒 广州图书馆15日恢复开放,热爱阅读的广州市民再次开启了书香周末的模式。广州图书馆于3月14日发出恢复有序开放的通告,读者须提前一天预约进馆。 15日上午,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亲身体验进馆流程,非常有序。众多读者早早来到门口等候,不少读者拎着旅行箱来还书或借书,馆方把原定9时的入馆时间提前到了8时30分。读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间隔排队,经过出示“穗康”码和14天内行程信息和预约码,并经过两次测体温后,顺利入馆。 据工作人员介绍,截至3月14日24时,共有2721名读者预约在3月15日进馆。截至3月15日10时,共有797名读者进入广图,共借阅了书籍4164册(件)。 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介绍,恢复开放后,该馆每日进馆人数总量控制在3000人(上、下午分别1500人),同时在馆人数控制在500人以内,并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动态调整。 现阶段,广图开放区域为北楼一至九层,南楼二至六层,其余如自修区、负一层展览厅和报告厅、24小时智能图书馆等相对密闭的服务空间,以及餐厅、停车场暂停开放。同时暂停了线下的读者活动。 座位相距1.5米以上 开放首日,馆内市民人数不多。阅览室也严格保持着一定距离就座。为确保馆内空气流通,大堂东、西门以及24组自动天窗会按时开启,形成空气对流效果。目前该馆所有能开的窗户每天也都全部打开,确保公共阅览空间的自然通风。 记者在二楼亲子绘本阅读馆看到,阅读区内标明“一卡座一家”。工作人员介绍,馆内阅览座位亦相应减少,可入座的座位相距至少1.5米以上。 对于大家最关心的文献书籍消毒的事情,方馆长介绍,读者归还的文献将经过至少3次消毒才上架供读者借阅,分别在输送带上、自动分拣间、各楼层分拣消毒。 经过了3次统一消毒的书籍在读者借阅出去的时候如果不放心,还可以再自助进行第四次消毒。记者看到一楼大厅的读者自助消毒机前,有工作人员在贴心指导读者使用。据介绍,广图在原有10台自助图书杀菌机的基础上新增了5台大功率自助图书杀菌机,每台一次最多可消毒8本书。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图书馆将统一免除闭馆之日起至恢复开放后30日内(即1月24日至4月13日)产生的外借文献逾期费用。 为方便读者办理还书业务,避免读者集中到馆还书,该馆还特别增加了相应文献续借次数,其中图书可续借4次,期刊、音像资料、艺术类书刊可续借8次。读者可登录官网、微信公众号或手机客户端自行续借,合理安排时间到馆还书。(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广博: 晨运市民饮“头啖汤” 广州博物馆15日恢复部分区域开放。早上9时05分,家住六榕路的朱先生成为第一位到馆游客。朱先生说,自己已退休,每天早晨7时30分准时到公园散步一小时,近期越秀公园开放期间仍保持了这个习惯。今天得知广博开放,就过来入馆参观。博物馆工作人员向他赠送了特色文创礼品作为留念。他也在馆门前让记者为他拍下纪念照。 到上午9时30分,已经有四五位游客陆续入馆。包括一位从宁夏固原来的游客。他说今天在广州办事,正好赶上开馆,特意一观。四川籍游客饶先生是个博物馆迷,自言逛过200多个博物馆,今年的心愿是去大英博物馆看看。他说很高兴广博开馆了,希望以后有更多好的展览。记者还了解到,自13日下午发布恢复开馆的公告后,接到不少游客的咨询和预约,包括境外人士的咨询。馆方在开放后也强调消毒、体温检测、距离提醒等,保障安全有序开放。记者看到,上午9时许,几位保洁人员正在镇海楼展厅中认真擦拭展柜玻璃和楼梯扶手。据介绍,展厅内除了每天开馆前和闭馆后进行系统全面的清洁消毒,白天开放期间,也将进行多次消毒。此外镇海楼展厅的后墙窗户可以打开,利于室内通风。展厅中配备的工作人员较平时开放时多了一倍以上,以利疏导观众和安全提醒。 记者致电多家博物馆,获知目前开放的博物馆主要选择的是有较大开敞空间的场所。虽然日期尚未确定,但近期应有更多博物馆陆续、有序开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