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85岁兴城古城喜事儿连连,威武雄壮的古城上新增添了16门“红夷大炮”,众多游客在赞赏的同时建议为其增添“红衣”,以此来更增添历史的厚重感。
日前,记者在历经沧桑的兴城古城春和门(东门)瓮城看到,多名工作人员正在架设“红夷大炮”。为再现明代关外军事重镇的历史风貌,充分挖掘兴城古城的军事文化,让游客更直观感受当年的战争气息,兴城市文物局从河北曲阳定制了16门“红夷大炮”,陆续架设在古城春和门、延辉门、威远门的瓮城上。
这些“红夷大炮”采用铸铁制成,每门重达750公斤,造价1.8万元,完全按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原放置于兴城古城的“红夷大炮”仿制。记者看到,这16个“大家伙”刚在古城上安家,就吸引来众多游客的目光。所有看到这些“大炮”的人无不啧啧赞叹:“看来古城真要复古了,这些大炮更给古城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葫芦岛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张恺新告诉记者,红夷大炮是16世纪欧洲制造的前装滑膛加农炮,1620年由徐光启等人从澳门购买了4门葡萄牙生产的新式加农炮,称之为“红夷大炮”。此后在1623至1625年间,明廷又从澳门购进26门“红夷大炮”。之所以成为“红夷”,主要是明朝将曾经入侵台湾的荷兰人称为“红毛夷”,在明朝很多官员眼中,荷兰人和葡萄牙人没什么区别,就这样,从葡萄牙引进的这30门大炮也就挂了荷兰的“拐”,称之为“红夷大炮”。“红夷大炮”与中国传统火炮相比,具有射程远、瞄得准、威力大等优势,射程可达到2—4公里。毫无疑问,明末引进的这30门“红夷大炮”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武器。
文史专家张恺新介绍说,“红夷大炮”在1626年的宁远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袁崇焕就是“凭坚城,用大炮”,打败了在人数上占优势的努尔哈赤麾下后金大军。这种大炮的杀伤力很强,明朝史料记载“至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据说努尔哈赤就是在宁远(今兴城古城)战斗中被红夷大炮击伤,半年多以后去世。
游客建议:添“红衣”专家回应:这事可行
一些游客在看到兴城古城上架设的仿制“红夷大炮”后,欣喜之余发出感慨:如果能再给这些大炮增添红色“外衣”,就更古香古色、惟妙惟肖了。
对此,文史专家张恺新阐释说,明末在引进这些新式火炮时,往往在炮上盖以红布,因此“红夷大炮”又被称为“红衣大炮”;清代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忌讳“夷”字,于是“红夷大炮”在清代各种文献记载中均被写作“红衣大炮”。如果将来旅游旺季到来时,兴城城墙上的仿制“红夷大炮”真的能披上红色“外衣”,不仅更加符合历史原貌,而且导游员在讲解时也将更加生动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