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不但需要经济上的振兴,也需要文化领域的振兴。”1月5日,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张绍华、梁启东、杨功涵等多位委员建议:应复建“东北中学”,使之成为弘扬抗战精神的一种载体,进一步推动沈阳市创建抗战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1931年12月,在张学良支持下,高崇民、阎宝航、王卓然、王化一等爱国人士(其中阎宝航、高崇民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今北京)建立东北中学,接纳来自沈阳及东北各校因不甘作亡国奴而流亡平津一带的师生。由于对学生实施抗日救亡教育和军事化管理,东北中学也因此成为培训抗战后备力量的基地,为抗日战争培养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人才。抗战期间,在“东北有魂,东北不亡”的不屈精神激励下,东北中学一路流亡,经豫、鄂、湘、黔至川,迁徙千里,书写了一曲曲读书报国、文化抗战的壮歌。该校虽然最终于1941年被当时国民政府解散,但其所表现的抗战精神、爱国精神却传承至今。
多年来,张万杰等辽沈地区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深入研究,以抗战时期两所流亡学校东北中学与东北中山中学的历史沿革为主要研究对象,推出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党史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经验》。他们认为,东北中学培养了如程世兰、马献图、阎海文等抗战英烈,李剑白、赵德尊、李荒、李涛等建国人才,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建设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应该重建东北中学,不能让其所承载的流亡抗战文化印迹被历史遗忘。
张绍华等委员建议,沈阳市应召开“传承东中历史,弘扬抗战精神”研讨会;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沈阳市及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在现有符合条件的公立或私立中学中选择一所为“东北中学”复名,或者复建“东北中学”。同时,以今年抗战胜利75周年等纪念活动为契机,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张氏帅府博物馆增加“不屈流亡抗战”的展览内容,打造“五地一线”有厚重抗战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而扩大辽沈地区的旅游历史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