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将设计的部分文创产品进行展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杨浣2006年从复旦大学历史学专业博士毕业,他昔日的工作是在浩瀚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将隐藏在古旧文字之中的历史细节呈现出来著书立说;而今他的主要工作是支持和协助同事们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设计出有趣味、有意义的文创产品。最终,一件文创产品的产生,要力求其中文化内涵、美感、精神力量相统一。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内含乾坤,有时甚至“烧脑”。用他的话来说,“象牙塔”里的大学教师要放下“身段”,积极投入广阔的文旅市场,承担起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宁夏故事,传承黄河文化的文化重任。
和杨浣工作职能转换一样,伴随着文化和旅游两个行政部门相融合,诗和远方的融合促使着两者的交替转换,在此过程中,高校如何发挥智力支持?一直是杨浣和他所在的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的同事们一直在解决的问题。2019年,宁夏大学依托西夏学研究院设立民族学与文化产业研究院,杨浣获聘副院长。“成立这个机构就是为了发挥由民族学牵头,涵盖文、史、哲、经、管、法以及教育、艺术、体育等学科在内的交叉优势,更好地服务自治区及其周边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杨浣说。
一个文创产品从概念到实体还需要无限想象和精巧的设计,成立以来,研究院力求依托宁夏本地出土的精品文物进行文化创作,“比如西夏铜牛、鎏金银壶,如何让这些文物走出展柜,通过文创产品诠释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杨浣说。文创产品不能缘木求鱼,也不是无本之木,脱离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支撑无法创作出有形、有料的产品。
该研究院的文创团队有来自宁大美术学院以及若干艺术设计工作室,主要由年轻人构成,组成了几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五到六人,配备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在资料和成果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青年才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头脑风暴”“开诸葛亮会”成为创意小分队工作的常态。
今年8月,以宁夏博物馆藏唐代石刻胡旋舞为素材,研发出胡旋舞系列书签、八音盒等文创产品问世,“胡旋舞是流行于中亚粟特的乐舞,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成为唐代最为流行和时尚的舞蹈。2年前团队就有这个想法,一直不断想象怎么做。”杨浣说,起初大家只是将胡旋舞的形象线描出来,呈现出平面化特征,但还没有抓住胡旋舞“旋转挪腾”的特点,如同白居易《胡旋女》诗歌中:“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的意境,如何将平面的图像立体呈现?在思考这个转的过程中,每个团队成员的大脑也在高速运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款集合了“旋转腾挪”和声音的“胡旋舞”八音盒应运而生。“后来我们又根据来院参观者的建议,对八音盒再做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力图将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与艺术美感提炼和融合出来。”杨浣说。
目前,宁夏大学文创研发中心依托民族学一流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杜建录劳模和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与“丝路宁夏文创中心”为平台,按照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校内外相关专家,共同攻关。学科领军人杜建录针对宁夏区域文化特点,提出“丝路宁夏”“丝路西夏”和“丝路黄河”三大文化品牌,并申请商标注册。经过创意团队和设计团队的共同努力,现已研发出十个系列,100余种产品,获批外观设计专利50余项,涵盖陶瓷、餐具、箱包、文具、丝巾、办公用品等门类。
前不久,在宁夏文化旅游产业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供需对接座谈会上,杨浣就文旅产业融合和产教融合提出了很多想法,他说,对接月的活动开了个好头,让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三方衔接在一起,大家畅所欲言,提出问题、现状、目标。自己也明白了下一步要做什么,那就是要继续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需求和市场,避免从理论走向理论,培养更多更优的中高级人才,从而做出更多更好的创意产品。(记者 张 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