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最后一天,全国接待国内游客1023.1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3亿元。据测算,5月1日至5日,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 今年“五一”假期,在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下,景区智慧平台、网络预约购票等服务“上线”,各景区限量开放、预约开放、错峰开放,保障了“五一”假日全国旅游市场平稳有序。各地推出丰富的文化和旅游活动,为游客带来多彩假期体验。其中,乡村游、周边游等近程旅游成为热点。 智慧旅游服务保障景区平稳有序 在这个“五一”假期,居家隔离了一段时间的人们陆续走上街头。在湖北武汉,各景点重新焕发了生机。为继续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武汉战疫”微信小程序上线了“热点区域客流量”新功能,游客可实时查看黄鹤楼、汉口江滩、东湖绿道、楚河汉街等市内14个热门景区、热门商圈的当日客流量及各景区饱和度趋势。 “五一”期间,景区智慧平台、景区微信小程序等智慧旅游服务项目在全国各地景区纷纷“上线”。从入园到游览,各项智慧旅游服务为游客安全旅游观光提供了安全保障。 在河南云台山景区,智慧平台分析各景点客流情况后发布指令,可调度景点专线车按指定线路运行,引导游客避开热门景点,实现科学分流;借助智慧旅游管理系统,景区可以提前预警分析客流趋势,在客流达到预警线时,调集公安、交警在高速路口、重点路段启动分流劝返,在景区达到满员后关闭前往景区的通道。 预约制度成为景区管理的刚性措施,“无预约不出游”逐步成为景区和游客的共识。“五一”期间,云南省“一部手机游云南”App新增“入园预约”功能,游客可在页面中选择景区后,提交个人信息完成预约。在广西,游客需要通过“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广西游直通车”微信小程序办理网上预约购票。 周边游产品引导就近错峰出游 通过“本地人游本地”等旅游产品,本地游客们打开了认识家乡的另一个视角,体验当地历史文化,感知家乡新变化。 “五一”假期,省内近郊游、城市周边游、乡村生态游、短线自驾游成为旅游热点,各地推出各具特色的周边游、乡村游旅游产品,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需求。 在山东,各地推出赏花、采摘、登山、骑行等一批符合时令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济南市“快乐泉城亲子游”,东营市“黄河入海 我们回家”,潍坊市健康养生、研学修习等各具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和旅游线路,实现多线路引流、多产品分流、分散式游览,丰富了游客旅游选择,分流了热点景区压力。 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活动也成为“五一”旅游热点。在河南,信阳鸡公山“狂欢龙虾节”,光山县“百花迎春”暨“盛世芍华”乡村文化旅游节,汝州市的“窑洞民俗村·王湾”“凉水泉·农乐园”,开封市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等乡村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观光休闲游览。 线上线下文旅活动带来多彩假期体验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五一”假期首日,全国A级旅游景区开放8498家,约占总数的70%。各地景区陆续开放运营并推出了丰富的文化和旅游活动,为游客带来多彩假期体验。 在湖南,各大景区捧出“非遗节目单”,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的民族体育竞技、侗族非遗乐器体验,桃源县桃花源景区的农家竹兜舞,吉首市矮寨奇观景区的“苗族四月八”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体验。 重庆美术馆举办了“重庆美术馆馆藏摄影作品展”“阻击——合川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艺术作品展”等展览;绣球花节、天竺牡丹节、红池坝杜鹃花节等活动在重庆市各地开展。 江苏通过新媒体、虚拟现实等方式,推出2120个线上赏景、看展、观演项目。“水韵江苏·又见美好”江苏人游江苏主题游活动,发布了30条省内“治愈系”精品旅游线路。曲艺进景区、非遗文化进景区、园林实景演出、欢乐游园会、迎接春天实景诗会、非遗线上展播等140多个线上线下活动,丰富了假日市场产品供给,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记者 姚亚奇)
杏耀代理1980_“智慧旅游”成五一假期“标配” 新业态助力文旅消费有序复苏 0
“五一”假期大幕落下,作为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的首个5天长假,今年“五一”,不少民众都选择外出游玩放松心情。来自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1-5日,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超过1亿人次的游客走出家门,这不仅意味着各地景区有序开放、文旅企业复工复产,同时也说明人们的消费信心正在逐渐恢复。此外,智慧旅游、直播带货、城市休闲、线上“云游”,众多新业态、新玩法更让这个“五一”假期充满生机。 自然生态景区受青睐 游客热衷“身边的美” “这里空气好、景色好,充满大自然的气息,让人心情舒畅。经过这次疫情,更加意识到健康的可贵,以后要常去这样的景区。”来自长春的游客程女士今年“五一”假期来到长白山旅游,良好的森林生态让她们全家的心情都得到了放松。记者了解到,由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们更加渴望回归自然、收获健康。今年“五一”假期,各类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岳、乡村、湿地等景区格外受到大众青睐。去哪儿网平台数据显示,生态度假型景区、山岳型景区和野生动物园成为游客散心、家长们“遛娃”的好去处,成都大熊猫基地、青城山、杭州西溪湿地、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重庆洪崖洞等景区最为热门。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曾来到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步行进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态时,称赞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五一”假期,很多游客也慕名而来,感受牛背梁优美的生态环境。据介绍,牛背梁严格实施限流措施,假期前3天接待游客2.2万人次。为了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当地文旅、卫生、公安等多部门及时限流和分流、加强巡查、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和游客接待工作。 除了向往自然生态,发现“身边的美”成为了今年“五一”假期人们出行的热点。不少文旅企业表示,“五一”假期的旅游消费主要以周边游为主。同程旅行的景点大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各类户外历史遗迹、山岳、野生动物园、古镇及各类生态度假区成为居民周边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客流量集中在5月1日和5月2日两天。同时,还有很多市民选择逛公园来感受久违的春意。高德全国旅游景区动态管理平台的数据显示,以北京为例,今年“五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朝阳公园、北京动物园、颐和园、玉渊潭公园客流热度排名前五,是北京市民最爱去的地方。文化和旅游部方面表示,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旅行社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出“本地人游本地”等旅游产品,通过这种旅游方式,不少人深度体验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感知了家乡的新变化。 据记者了解,为了刺激消费、助力市场复苏,今年“五一”假期不少地方还推出了相关的主题旅游线路和产品供游客选择。其中,甘肃省文旅厅推出以室外旅游为主的“五一”小长假九大主题旅游产品,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就近错峰出游,探丝路风情,品陇原乡愁。济南则推出了绿水青山生态游、快乐泉城亲子游、浪漫田园乡村游、诗意济南文化游等4大主题、60多项文化和旅游休闲活动。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则在前期推出“厦门人游厦门”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各酒店设计出一批针对本地游客的“住宿+美食”包价产品、“住宿+景区体验”全日休闲产品,“约个景区,再订个酒店度假”成为这个“五一”假期厦门人旅游消费的新时尚。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对此表示,由于跨省游尚未恢复,城乡居民的主要旅游活动以乡村、周边和都市休闲为主,人均旅游消费还比较低,疫情防控常态下的旅游市场振兴,确实需要文化和旅游系统、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智慧旅游成“标配” 预约出行安全有序 测体温、出示健康码,排队时按照地上的标线保持一定距离……今年“五一”假期,先预约再出游,先测温再入园成为了游客出行的标准流程。全国绝大多数景区通过预约制接待游客,同时采取限流、分流等措施,防止游客扎堆,这些都让今年的“五一”成为了国内首个“预约旅游”假期。 “景区不再人挤人,这次出来游玩的质量比较好。”5月1日,在河南清明上河园景区,郑州游客王女士对游览环境感到安心。假日期间,各地景区严格落实每日接待人数不超过最大承载量30%的要求,实行限量开放,很多游客都表示游览过程更加从容。“预约过程比较方便,到现场后不用再排长队买票,进入景区很顺利。”湖北十堰市民周女士表示,她提前一天通过武当山景区微信公众号预约购票,并于5月2日带着家人“刷脸”进入景区。文化和旅游部表示,预约制度成为景区管理的刚性措施,“无预约不出游”逐步成为景区和游客的共识。高德地图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目前游客除了能预订全国超5000家景区的门票,还能提前查看哪些景区需要提前预约,哪些景区仅支持在线购票。而来自携程的数据显示,假期前三天,通过携程预约景区门票的人数相比清明假期增长176%,相比去年“五一”同期,门票预约人数也恢复至50%左右。 高峰入园时间13∶00至13∶59、高峰出园时间16∶00至16∶59、平均游玩时间170分钟、实时在园人数1417人……这是5月3日9∶05,海南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智景游”大数据中心监控平台所显示的各项信息。通过该平台,景区工作人员便能对分时入园、门岗通行、游客渠道、客源地和游客性别、年龄等数据了如指掌。类似这种智慧旅游的管理方式今年“五一”期间在各地全面开花。其中,“武汉战疫”微信小程序上线了“热点区域客流量”新功能,游客可实时查看黄鹤楼、汉口江滩、东湖绿道、楚河汉街等市内14个热门景区、热门商圈的当日客流量。云台山景区在景区入口处开通直达单个景点的专线车,由智慧平台分析各景点客流情况后发布指令,调度专线车按指定线路运行,引导游客避开热门景点,实现科学分流。云南省“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则新增了“入园预约”功能,游客可在页面中选择景区后,填写个人信息提交并完成预约。戴斌表示,今年“五一”假期,智慧旅游建设成果,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数字文化等在旅游消费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游客更加注重安全、文明、有序和绿色消费。 变身主播玩带货 新业态助力文旅消费复苏 5月4日上午8时,直播开始。国家金牌导游员陈靓玉,带着“游客”到武汉吉庆街“过早”,现场“享用”了趁热现拌的黑芝麻酱热干面,看得网友们直喊“馋”。随后,其他8位国家金牌导游员则分别透过镜头带着网友们“游览”了黄鹤楼、东湖绿道,“乘坐”了武汉轮渡和“知音号”。直播中,网友们在感叹武汉之美的同时,也为主播的热情讲解不停点赞。这是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金牌导游带您云游武汉”直播活动,9位国家金牌导游员全天12小时进行直播,带着210万名“游客”领略武汉的美景美食和人间烟火。 疫情发生以来,直播经济真正火了。在文化和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尝试“直播带货”取得了一定成绩;各地党政及文旅干部化身网络“主播”,同样助力行业复苏。今年“五一”假期,文旅直播依旧火热。武汉市旅游信息与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举办直播活动,一方面想让广大网友看看重启后最真实的武汉,另一方面,也想借机感谢援汉的医疗队员和志愿者们,“他们在初春乍暖中撤离,来去匆匆,却未见到真正的武汉。我们想通过一整天的直播,向他们展示武汉的真实生活。” 直播不仅聚集了人气,还实实在在地拉动了文旅消费。“五一”假期,山东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济南野生动物世界里销售的平阴玫瑰鲜花饼备受游客青睐。“带着孩子来大明湖玩,没想到这里竟然在卖书记代言的玫瑰花饼。”在天下第一泉文创中心大明湖店,游客李先生品尝现场烤制的玫瑰花饼后立马下了单。原来此前,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孙立成在电商直播间的代言,让平阴玫瑰鲜花饼变成“网红”。济南紫金玫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红艳说,公司生产的平阴玫瑰鲜花饼销量一路飙升,日销量已由原先的六七百单增至5000多单。 “请大家关注‘武夷山水’品牌,购买源自南平市的生态好物。”5月1日,“云游武夷山,喝杯武夷茶”直播活动在武夷山茶博园开启。直播中,武夷山市副市长刘铠维向网友推荐“五夫白莲”农特产品、展示武夷的山水品牌,并送出武夷山特产和景点门票。当日13时至19时30分,直播观看人数峰值约75万人次,成交量超过5000单,引导成交总金额超215万元。武夷山市文体旅局局长邓崇惠表示,下一步,将陆续与抖音平台、电商平台合作,举办系列直播带货活动,以“旅游+商品”模式寻找新的文旅营销宣传方式。 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表示,直播带货是直播的特有属性之一,景区如果想通过直播销售门票、文创商品和土特产品等,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功课,一是对各直播平台深入研究,掌握用户活跃时段、主力消费人群画像等信息,有针对性地策划直播主题;二是根据主题精心挑选质优价廉、方便运输的商品,及时挂在直播页面或商品橱窗中,方便游客购买,如果再适时推出一些大力度的优惠举措,转化率会更高。 “云参观”也精彩 文旅融合满足假日精神需求 在政府有效管控、企业积极落实、游客自觉防疫的背景下,“五一”假期旅游市场人气不断提升,为旅游业进一步恢复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对于很多并未走出家门的游客来说,各地通过文旅融合,推出一系列线上活动,同样满足了人们假日生活中的精神需求。 据文化和旅游部介绍,今年“五一”假期,丰富的文化和旅游活动为游客带来了多彩假期体验。其中,江苏通过新媒体、虚拟现实等方式,推出2120个线上赏景、看展、观演项目,并陆续开展曲艺进景区、非遗文化进景区、园林实景演出、欢乐游园会、迎接春天实景诗会、非遗线上展播等140多个线上线下活动,丰富了假日市场产品供给,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需求。 为了满足未能预约入园的游客需求,5月2日,四川都江堰景区通过微博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网络直播。虽是以静态方式呈现景区风光,这场直播仍有近168万观看量,不少川内网友表示要利用好剩余的假期,争取预约景区入园名额。在河南,焦作云台山、洛阳西泰山、开封清明上河园、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也相继开设云直播。林州红旗渠风景区负责人林永艺表示,“云直播让我们意识到,景区不仅要生产美景,更要生产综合旅游产品。” 同时,如何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假期获得“精神食粮”也成为了不少地方探索文旅融合的新工作。这个“五一”假期,广东省各地便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线上文旅活动。其中,广州市农讲所纪念馆推出了第一期“红色云课堂”,邀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杨永权网络直播工笔红棉的绘画方法。广州艺术博物院推出了“走进神秘的书画装裱世界,探访百年传承”线上直播活动,带领线上观众走进广州艺术博物院书画装裱室,探索装裱奥秘,吸引了40万人在线围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细分观众群,专门针对儿童观众提供了一场精彩的直播活动。直播在博物馆的官微平台进行,二十分钟的直播时间内获得了5.7万人次的关注。东莞市鸦片战争博物馆则开设了线上虚拟博物馆,提供展览及文物遗址的全景漫游体验,让人们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的“云参观”。
杏耀待遇_“五一”不远游 家门口公园也是休闲好去处 1
“五一”小长假,疫情防控仍在继续,不用去远游,家门口的公园成为我区不少市民踏青休闲、享受假期时光的好去处。5月3日,记者在位于银川市滨河新区的景城公园看到,人行步道、树荫草坪、水上娱乐项目等,随处可见不少携家人前来休闲娱乐的市民。宁夏日报记者 马照刚 摄
杏耀分红没到账_宁夏泾源旅游业冬季不再“半年闲” 0
“儿子在滑雪场工作,儿媳妇在服装厂工作,今年冬天忙得很。”12月7日,宁夏泾源县兴盛乡新旗村村民马文义说。当天,地处新旗村的六盘山娅豪滑雪场试运营,周边市县的游客闻讯而来,甚是热闹。泾源县依托景区、乡村旅游驿站、旅游专业村等搭建旅游扶贫平台,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旅游扶贫车间,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农民变“冬闲”为“冬忙”,旅游业也不再“半年闲”。 多年来,宁夏泾源县夏季旅游旺盛,冬季游客寥寥无几。今年,泾源县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整合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努力改变冬季旅游“半年闲”。垂直落差758米、占地160万平方米的六盘山娅豪滑雪场,是西北地区最大、集接待滑雪旅游和承办国际比赛为一体的综合性滑雪场。娅豪国际滑雪度假区填补了泾源县冬季冰雪旅游空白。“滑雪场用工300多人,其中90%的人是兴盛乡的农民。”娅豪滑雪场相关负责人魏子龙说,从前台接待、陪练员到中层管理人员,附近村民成为滑雪场服务队伍中的“主力军”。毕业于旅游学校的于帅兰在滑雪场负责游客接待,月固定工资2300元。村民马海霞因拥有较丰富营销经验,工资是新入职员工的两倍。 相比户外滑雪的惬意,在六盘山镇、香水镇等地的旅游扶贫车间,工人们有的忙着做香料,有的在缝制衣物,不再像往年那样“猫冬”。 六盘山镇旅游扶贫车间挑拣辣椒的70名工人都是当地农民,平均年龄45岁。61岁的马俊琴家住六盘山镇张堡村,患有腰椎病不能干重活。今年10月,她应聘到扶贫车间务工,“一个月能挣1500元,再也不用向子女伸手咧,还能经常给孙子买零食,美的很。”(记者 剡文鑫 党硕 实习生 杜银双) 俯瞰滑雪场。 本报记者 党硕 摄 冰雪旅游,让冬季热闹起来。 游客练习滑雪。
杏耀线路测速地址_湖北22个重点景区“五一”小长假首日接待游客近11万人次 0
新华社武汉5月1日电(记者 喻珮)“五一”小长假第一天,受疫情影响,湖北省文化旅游市场缓慢回暖,各地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大幅下跌。记者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湖北已开放的22个重点景区假期首日总计接待游客10.9664万人次,同比下降86.97%。 据统计,截至5月1日下午2点,湖北省25个重点景区共22个开放,总计接待游客10.9664万人次,同比下降近8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79万元,同比下降95%。 小长假首日,受疫情影响,全省大部分景区人流较少,武汉东湖、黄鹤楼景区、荆州古城、襄阳古隆中、十堰武当山、恩施大峡谷等5A级景区同比人流量均下降80%以上。全省假日旅游监测的25个重点景区中,仅宜昌三峡大坝、黄冈罗田薄刀峰景区达到单日核定承载量的近一半,有的景区入园游客不足核定承载量的一成。 在武汉市内,东湖风景区单日接待游客量6.8万人次,仅达到核定每日承载量41.3988万人次的16.43%,同比下降74.71%,但比疫后开园以来日均接待量增长207.69%。 记者了解到,随着近年来乡村游态势发展良好,1日,武汉周边景区的乡村游较受欢迎。比如,孝感市大唐观光园等特色鲜明的户外采摘类项目较为热门,襄阳黄家湾风景区、谷城堰河村吸引许多游客前往,同时拉动了周边酒店、农家乐餐饮业的回暖。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景区恢复开放,湖北省文旅部门此前发布了“湖北省五一假日出游提示”,全省283家恢复开放的A级旅游景区公布其日最大承载量、瞬时最大接待量核定人数。在人员限流等一系列防控要求下,虽然省内部分景区游玩项目和内容有所减少,但是重新开放的景区环境整洁、准备充分、客流较少,景区服务品质和游客游览体验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