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雨后的贺兰山云雾缭绕,宛若仙境。新华网 杜文杰 摄 新华网银川10月14日电(杜文杰)近日,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开设的“垃圾银行”升级为“垃圾分类银行”。“垃圾银行”运行一年多来,已有约5万名游客参与其中,很好地促进了文明游览,保护了绿水青山。 10月13日,在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拍摄的贺兰山(无人机拍摄)。新华网 刘绍鹏 摄 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副总经理王安平介绍,“垃圾银行”设置于去年7月,初衷是鼓励游客将游览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和捡到的垃圾收集起来,存放到指定的回收地点。实质是一场以“存垃圾”的方式,当场换取景区礼品的有奖互动公益活动。“垃圾分类银行”是原来“垃圾银行”的升级版,是“垃圾分类”与“垃圾银行”的结合,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宁夏率先实行垃圾分类管理的景区。 10月13日,在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拍摄的贺兰山(无人机拍摄)。新华网 刘绍鹏 摄 据了解,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还为“垃圾分类银行”的“储户”建立了档案,每年会从中评选出若干名“环保大使”,入选者可在3年内无限次免门票游览景区,同行的朋友可享受门票半价优惠。
【生态有机看思茅】在“帝泊洱”品一杯静心之茶 0
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 濮阳 摄 云南网讯(记者 彭薇 李亚芬 郭丽)“康养之城”是宜居宜业的思茅的一张响亮名片,思茅区是一个能让人停下来,静静心、养养身、“洗洗肺”的好地方,这里是天生的绿洲,推窗即美景,是诗意栖居之地。在这里,可以抛开大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繁杂,感受祥和、淳朴、安静的时光,体验慢生活。 帝泊洱产品 濮阳 摄 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精心、养身、洗肺的好地方,早在2017年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就作为云南省工业旅游的代表,成功入选了中国十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同时也入选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茶旅融合之路在这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 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迂回介绍茶珍提取实验室 濮阳 摄 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迂回向媒体行采访团介绍了普洱茶的历史沿革和帝泊洱独特的科技创新。媒体一行参观了“水润茶清”“飞马传茶情”“中华美茗帝泊洱”等茶文化景观和帝泊洱科研技术中心,在数字化提取中心看到了传统普洱茶在现代工业萃取下以一种全新方式走向市场。迂回还介绍了帝泊洱在利用高端生物科技方面的优势打造健康茶饮产业上的突破和创新有自己“独门秘籍”,比如颠覆传统的普洱茶泡饮方式的天士力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在采摘后经生物发酵,再利用现代工业已接近纳米级的标准加工出精华粉末、只需一撕、一冲、一泡就可享受一杯香茗,非常合适现代快节奏的年轻一族。 帝泊洱产品 濮阳 摄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茶产业、生态、旅游和文化、现代工业创新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天力士帝泊洱在继承传统经验精华的同时,又通过创新将现代工艺技术融入到传统普洱茶中,加快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型,在打造健康茶饮产业上帝泊洱大胆走出了一条创新革新之路: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帝泊洱产品 濮阳 摄 新闻链接:百里普洱茶道推动沿线企业参与项目,天力士帝泊洱也在其中。“百里普洱茶道”项目是普洱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新定位的战略举措,项目充分发挥普洱生态优势,以茶文化为媒介,以体育运动康体养生为主脉,以“百里普洱茶道”串联现有、在建和规划建的山水、林田、河湖、景区景点、特色小镇,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集观光、休闲、养生、运动、探险为一体的深度融合发展综合性项目,实现“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 帝泊洱产品 濮阳 摄 帝泊洱产品 濮阳 摄
“游上海”App上线 上海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便利中外游客 0
新华社上海10月22日电(记者 陈爱平)汇集上海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文化旅游和社会市场资源,链接“一网通办”、医疗等公共资源,一款“游上海”手机应用程序(App)22日上线。这是上海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为市民及来沪游客提供更多旅游休闲、生活服务便利的最新举措。 在这款App主页有15个“高频快捷入口”,包括酒店、门票、打车、美食、机票、特别优惠、精品线路、公交等细分板块。用户可以查询上海特色美食餐厅、热门文化演出等信息,预订机票、火车票、酒店、景区门票等。同时,App和上海公交、地铁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接,可支持生成乘车电子二维码扫码乘车。 除了提供最新资讯、支持信息查询和票务预订等实际便利,App也是智能的“故事讲述者”——在“这里是上海”板块,App引入VR、AR等技术展示上海全貌和16个区的景点、酒店、美食、精品线路、特产、交通等核心资源,方便市民游客更进一步了解上海。 App还设置了“进口博览会”板块,介绍将于11月5日至10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亮点。 据了解,未来上海还将推出英文版App,惠及更多海外游客。
“有进有出”成为常态 A级景区品质如何保障? 0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题:“有进有出”成为常态 A级景区品质如何保障? 新华社记者 段菁菁 魏圣曜 张超群 邓瑞璇 自7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对乔家大院等7家质量严重不达标或存在严重问题的5A级景区予以处理后,各省区市纷纷展开对4A级及以下景区的复核检查。截至10月15日,全国共有261家A级景区被处理,涉及127家4A级景区,其中,23家4A级景区或申请退出评级或被“摘牌”。当“有进有出”“少进多出”成为常态,A级景区品质如何保障? A级景区行业整治持续“加码” 记者梳理发现,在各地被处理的A级景区中,除了存在游客中心功能不健全、管理人员不足、基础设施简陋、标识系统不完善、安全隐患突出等共性问题,还有多家景区已丧失文化属性和服务功能、沦为纯商业机构,甚至停业成为“僵尸景区”。 “如果不是特意去了解,我压根不知道这是个景区。”家住中韩边贸城附近的山东威海市民周海告诉记者,中韩边贸城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商业街区,大多数当地人都不知道这是“4A级景区”。周海说,整个边贸城环境比较一般,各类商店也没有太突出的特色,只有外地人来威海旅游会被大巴车带过去买东西。“取消A级景区完全可以理解,景区应该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周海说。 记者拨打浙江被“摘牌”景区的电话,几乎都处于无法接听状态。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林卫兴告诉记者,浙江4家被取消等级的景区,一家停业1年以上已名存实亡;其他3家景区已拆除大部分旅游配套设施和休闲娱乐项目,旅游功能基本丧失。 业内人士指出,“摘牌风暴”席卷各地,体现了地方在权限内“刀刃向内”,不护短整治旅游景区的决心。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书记陈国忠说,高品质发展今后将是景区的总要求,各景区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质量意识,“这既是警醒也是再次明确要求。” 中景信旅游投资开发集团总经理助理方言认为,这种“有进有出”的动态化、常态化的退出机制今后将成为行业管理的基本逻辑,甚至将来有可能出现“少进多出”的情况。 多重问题导致A级景区“有量缺质” 近些年,国内旅游业迅速发展,A级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A级旅游景区数量已达10300多个。但不少受访从业者表示,自4A级景区评定权下放至省级旅游主管部门,部分地方政府为提升政绩表现、提高经济效益,在旅游景区评级上把控不严,致使当地A级景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速度不匹配。 山东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晨光曾参加编写《山东省A级景区自由行手册》,其中收录了四五百家3A级景区。他说,客观上讲,这些3A级景区的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它们的评审权被下放到具有优秀旅游城市资质的市、县。“虽然监管上的确更灵活了,但各个地方对A级景区的标准尺度把关各异,导致景区管理比较混乱。” 此外,社会资本大肆涌入旅游行业,不少旅游项目开发商只关注产品输出,各旅游平台则热衷于争夺流量,旅游价值扭曲、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旅游资源错配现象。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副处长刘朝禄坦言,此次被摘牌的自贡釜溪河文化博览园旅游景区在创建之初,地方为了创A级景区,给予大量投入。“但景区后续交给公司经营后,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意识跟不上游客需求,景区服务中心无人值守,造成游客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 而多头领导和条块分割现象也为旅游行业管理带来难度。以浙江普陀桃花岛景区为例,目前景区仍存在多个管理主体,4个景点成为4个景区对外营业,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 部分受访人士认为,面对景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要处罚,更重要的是惩戒之后要有调控机制,为景区提出建设性建议与系统化指导。 “摘牌”成旅游业转型升级新契机 “旅游已成为消费市场的‘刚需’,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不能再是计划经济的标准,必须正本清源,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王晨光说,摘牌可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契机。 林卫兴认为,当前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已从“有没有、缺不缺”转变为“好不好、精不精”。从长远来看,旅游景区必须要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如何增强有效服务供给,保障和提高游客体验度和舒适度,为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方言认为,旅游景区苦练内功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发迭代业态和产品让景区不断有“噱头”;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让景区不断有“响头”;提升景区各方面专业化管理水平让景区不断有“劲头”。他建议,景区可利用10月以后的旅游淡季,将“冬歇期”内化为“整顿提高期”,积极展开自我诊断、自我解剖、自我纠错。 而行业主管部门也将不断加强动态化、常态化监管。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落实景区暗访的长效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督促景区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四川则在推进全省A级旅游景区文旅融合发展标准化进程,目前《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办法》已完成初稿,待进一步修订审定后实行。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旅游景区质量提升需要行业内外协同、协调和协作,如向专业机构、研究机构“借智”寻求技术支持,向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借力”将舆论监督、投诉建议及时转化为改进措施,形成多方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将“行业的事”变成“大家的事”。
南京:旅游不文明行为将被记录在案 0
新华社南京10月27日电(记者 沈汝发)为构建旅游诚信体系,南京市近期出台《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将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以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文明旅游秩序。 根据规定,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出现以下行为,将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主要包括:扰乱航空器、车船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损毁、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参与赌博、色情、涉毒等活动;不顾劝阻、警示从事危及自身以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活动;破坏生态环境,违反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定;违反旅游场所和公共文化场所秩序管理的相关规定;违反旅游、交通等部门的管理规定;辱骂、殴打旅游工作人员;不遵守或不配合特殊勤务期间管制措施、各项安全规定;滥用权利、寻衅滋事等严重扰乱旅游秩序的其他行为。 旅游从业人员在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出现以下行为,将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主要包括:价格欺诈、强迫交易、欺骗诱导旅游者消费;侮辱、殴打、胁迫旅游者;不尊重旅游目的地或旅游者的宗教信仰、民族习惯、风俗禁忌;传播低级趣味、宣传迷信思想;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其他旅游不文明行为。 规定明确,“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内容包括:不文明行为当事人的姓名、性别、籍贯、身份证号部分字段;不文明行为的具体表现、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对不文明行为的记录期限。 南京市旅游部门表示,旅游景区、旅行社对在记录期限内的不文明旅游者可以拒绝提供服务。公安、航空、铁路、机场安检等相关部门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采取一定的警示约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