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太平洋岛国旅游年”(简称“中太旅游年”)今年4月1日正式启动。虽只过去半年多时间,但南太平洋旅游组织首席执行官克里斯·科克尔日前明确表示,他满意“中太旅游年”在吸引中国游客和推动本地旅游开发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这是10月22日,在萨摩亚首都阿皮亚,三名警察骑着自行车巡逻。新华社记者 郭磊 摄 南太平洋地区地域辽阔,域内一万多个岛屿或大或小,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浩瀚蔚蓝的太平洋上。海天一色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热带风情吸引着包括中国游客在内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也正成为域内不少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举办2019“中太旅游年”,是中国和太平洋岛国领导人2018年11月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举行集体会晤期间达成的重要共识。今年4月1日,2019“中太旅游年”在萨摩亚首都阿皮亚正式启动,成为太平洋岛国向中国展示其秀丽风光、独特文化和友好人民的“里程碑”事件。 日前在阿皮亚参加第三届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简称“中太论坛”)的科克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越来越多太平洋岛国开始认识到中国游客的重要性。一些岛国已经通过举办研讨会、走访中国市场、邀请中国旅游业者调研等方式,推广当地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发掘中国旅游客源市场的巨大潜力。 这是10月21日,在萨摩亚首都阿皮亚,身着盛装的萨摩亚妇女等待将传统的花环献给远方来的客人。新华社记者 郭磊 摄 科克尔说,据统计,太平洋岛国总体GDP中有11%来自旅游及其上下游产业。而中国是近年来太平洋岛国增长最快的新兴客源地。 他透露,南太平洋旅游组织在“中太旅游年”的基础上启动了一个名为“中太旅游发展2020-2024”的倡议,将致力于进一步密切双方从政府到民间在旅游领域的联系,为中国和太平洋岛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中太旅游年’已经成为中太双方增进了解、加深民心相通的一个重要平台。未来,我们还将同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进一步开拓市场吸引中国的目标客户人群。”科克尔说。 这是10月21日,在萨摩亚首都阿皮亚中心汽车站,人们乘坐公交车出行。新华社记者 郭磊 摄 萨摩亚总理图伊拉埃帕在第三届中太论坛上表示,“‘中太旅游年’活动开启了萨摩亚旅游的新篇章,对酒店、航运等行业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他说,搭上中国与亚太经济持续增长的“顺风车”,萨摩亚很清楚自身可以从中受益。 萨摩亚喜来登酒店行政总裁田峻瑜告诉记者,自从“中太旅游年”启动以来,她已经明显看到中国游客数量增多的趋势,并为此展开了很多准备工作,比如派遣职员去中国接受培训,鼓励他们学习简单中文会话等。 这是10月22日,在萨摩亚首都阿皮亚,一名男孩在荡秋千。新华社记者 郭磊 摄 业界人士认为,尽管目前中国游客赴太平洋岛国旅游仍然受到航线少、航班时程长和当地旅游开发不完备等因素制约,但在智慧游、定制游、绿色游等成为很多中国游客新选择的今天,在旅游资源上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太平洋岛国具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国内旅游综合运营平台携程集团副总裁李欣玉告诉记者,太平洋岛国的旅游资源目前仍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净土”,这对越来越追求高品质和独特体验的中国游客具有巨大吸引力。“同时,智慧旅游正成为全球旅游业的重要趋势,是太平洋岛国‘弯道超车’的一个后发优势。”(新华社记者郑昕 张永兴 邰背平)
杏耀测速地址_2019上半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突破9亿 0
记者从10月18日-20日在江苏南通举办的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9亿人次,同比增长14%,约占国内旅游人数的30%。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海之约 森林之旅”。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启动仪式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在开幕式上说,我国生态旅游迎来了更加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切实履行好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神圣职责,进一步下力气做好生态旅游发展这篇大文章。继续利用好“中国森林旅游节”等平台,深化交流合作,开创我国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不断开拓创新,森林体验、森林康养、生态休闲、生态露营、自然游憩、自然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百花齐放,不断吸引更多社会公众走进生态,走进自然,森林旅游的游客量年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2018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6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约30%,创造社会综合产值约为1.5万亿元。 我国森林旅游事业从1982年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开始,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由单一依托森林资源逐渐拓展为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外部物质环境为主体,利用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自然文化遗产地及国有林区、国有林场、草原等自然资源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 森林旅游景色。南通市委宣传部供图 森林公园作为我国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阵地,已成为社会公众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最佳场所。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批准建立了河北坝上沽源、辽宁铁岭麒麟湖、浙江绍兴会稽山、安徽相山、江西洪岩、河南金顶山、湖南腾云岭、广西凤山根旦和山西仙堂山、二郎山、西口古道1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幕式上,为新设立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授牌。 据了解, 为期三天的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将陆续举办全国森林旅游风光和产品展览、全国森林旅游扶贫推介展示、2019全国森林旅游推介会、第十三届生态旅游论坛、全国森林疗养论坛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等活动。(郭香玉)
杏耀在线总代理_越“夜”越精彩建发大阅城夜经济点亮银川新“夜”态 0
建发大阅城夜间经济打造银川消费新亮点。 建发大阅城中街不夜城已成为银川夜生活的聚集地、全域旅游新的打卡地。 银川剧院与建发大阅城深度融合,为银川夜经济的繁荣赋予了灵魂。 夜晚的银川,蕴藏着怎样的商机?商圈和夜经济,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夜幕降临,建发大阅城每个角落,都跳动着不同节奏的夜经济脉搏。运营3年时间,建发大阅城以发展“夜经济”促进消费升级,夜间经济不断向多领域、深层次、品牌化方向延伸,夜消费、夜休闲、夜文化璀璨夺目,城市经济活跃度被激活,百姓生活舒适度得到放大。建发大阅城的夜经济,点亮了银川的夜,彰显着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时尚。 夜消费 3年时间中街不夜城销售额和客流增加30% 络绎不绝的顾客穿梭在商场、影院、茶楼、酒吧、夜市排档,热映电影的午夜场格外火爆;夜宵需求让不少餐饮店调整营业时间;主题乐园纷纷开启夜场,将娱乐活动延伸到夜晚……运营3年时间,建发大阅城打通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局限,构建起一个时尚、潮流、有品位的多元空间,让夜晚成为拉动经济消费的“黄金时期”,使这里成为银川夜生活的聚集地、全域旅游新的打卡地,为银川夜间经济赋能。 建发大阅城在建设之初,就规划了三纵三横黄金的交通枢纽,沿街商铺形成8万平方米中街商业街,经过3年时间的沉淀,这里已成为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特色餐饮于一体的24小时不夜城、美食城、旅游城。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建发大阅城中街的招商率达97.07%,今年上半年,中街不夜城吸引客流约1000万人次,完成销售额2.5亿元,和2017年相比,销售额和客流增加30%以上。主要消费群体年龄段以25~35岁为主,每日平均销售额可达120万元左右。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不夜城的美丽与温情?建发大阅城打造出一条特色夜生活的链条:从下午6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三个场景无缝衔接,下午6点的食场,无论是商场的五六楼,还是中街的各类餐厅,不同风味的美食能满足消费者商务宴请或家庭聚会等各种需求;晚上8点多吃完晚餐后,消费者可以选择胡桃里、巨说还不错等音乐餐厅听歌、享受惬意生活,或者到天堂酒吧、贰麻酒馆等品酒神侃;还可以看一场电影或话剧。晚上10点,如果消费者觉得意犹未尽,SPACECLUB和迈阿密等夜场嗨玩也是不错的选择。 夜文化 文化元素为夜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打造特色夜经济,商业只是基础,文化才是灵魂。 2018年9月13日~15日,由银川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红色舞剧《不到长城非好汉》在新投入使用的银川剧院进行了首演。而这场演出,为银川夜经济的繁荣赋予了灵魂。 拥有1060座的大剧场及482座的小剧场,集剧目演出、艺术培训、文化商业、会展等多种功能一体,建筑面积两万平方米的银川剧院,投入运营一年时间,推出多部优秀剧目,《岩石上的太阳》《独自温暖》《金锁记》《天鹅湖》《柳青》《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又见王二小》……177场次的演出让12万人次享受文化的饕餮盛宴。 “一直关注银川剧院的官方公众号,每次有新剧都会买票带家人观看。父母看秦腔,和老公看话剧,带着5岁的女儿看儿童剧,因为商圈里的剧院,全家人的周末越来越丰富多彩。”市民马徽说道。 “目前,银川剧院的剧目演出大都是在晚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的满足,很多年轻人会在饭后,去剧场看自己喜欢的话剧、舞剧,孩子们也非常愿意去剧场看儿童剧等。”银川艺术剧院副总经理杨艳说道。 在杨艳看来,银川剧院和建发大阅城实现了深度融合。“剧院坐落在大阅城商圈内,商业氛围强、人气高,对于市民来说,吃饭、看演出、娱乐、住宿、停车都非常方便,而对于商业体来说呢,剧院的存在赋予了商业体文化灵魂。”杨艳说道,繁荣的夜经济需要文化支撑,只有下功夫在文化因素上做文章,赋予夜间生活文化内涵,才能带活夜经济的繁荣,同时在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引领城市的文化自信高扬、文化消费高涨。 夜休闲 观光夜市成银川夜经济新引擎 “银川没有夜生活。”曾经不少外地游客这样评价银川,不少市民对“夜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夜市层面。但位于建发大阅城商圈的宁夏观光夜市,却为消费者展现出银川夜经济的另一张面孔。 作为宁夏首家室内观光夜市,这里改变了传统夜市的脏乱差,延续着大家对于夜生活的独特情怀,精品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特色纪念品和小商品类陈列展售、宁夏浓缩特色美景等功能板块,83家商铺,2800余种商品,满足不同年龄段消费者对美食的需求。 “3年前,宁夏旅游投资集团经过战略定位及考察后,将集文化、旅游、美食、夜游、观光为一体的城市新平台落地建发大阅城,向全国人民展示银川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气息。也正是建发大阅城的城市战略、经营思路和城市布局,才有了今天的宁夏观光夜市,我们相互借力,让银川的夜经济热起来。”宁夏观光夜市的副总经理陈序说道。 为迎合夜经济繁荣,宁夏观光夜市增加适合于晚间营业的经营品类,例如啤酒烧烤等,增加外街车的数量,同时延长观光夜市的营业时间。记者获悉,截至2019年,宁夏观光夜市经营面积5600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3年时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万人次,营业收入1.2亿元,其中夜经济营收占全年收入的67%,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银川建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银川建发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宁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夜间经济其实就是停留经济,让消费者停下来,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产生经济效益,而商圈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业态搭配。“目前商圈已经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展的一站式多元化夜经济业态,能够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同时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和底蕴,而未来3到5年,在做优品牌布阵的同时,还会加大吸引国内一二线知名品牌,给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环境和服务。”王宁君说道,建发大阅城将持续擦亮银川“不夜城”这张靓丽新名片。(记者 詹思佳 文/图)
杏耀注册线路_新疆:刀郎部落 秋景宜人 0
10月26日,民间艺人在新疆阿瓦提县刀郎部落景区表演节目。眼下,新疆阿瓦提县刀郎部落景区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众多游客来此感受独特风光和传统民俗。近年来,阿瓦提县围绕“西域秘境·刀郎故里”形象定位,整合民俗特色资源,形成了刀郎歌舞、刀郎美食、刀郎民俗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打响了刀郎品牌,进一步推动当地旅游业提质增效。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杏耀娱信_成熟稳重,绚烂多姿 0
红叶小檗。 秋日的贺兰山有种别样的美。 年轻的护林员。 蒙古扁桃。 如果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形容贺兰山的秋天,你会想到什么?在贺兰山工作20多年,曾做过四五年护林员的尤勇说了八个字:“成熟稳重,绚烂多姿。” 贺兰山里的松涛声 在43岁的尤勇和23岁的护林员陈磊的引领下,我们的登山之行开始。 眼前,点缀着红色和黄色的灌木丛中,一条登山小径蜿蜒曲折。这条路,尤勇和陈磊走了无数次。说起山上最喜欢的树木,两人异口同声地说:“油松、青海云杉”,随即又补充:“高大、霸气,看着就觉得威武!” 在海拔1900米~3100米的山地,是油松和青海云杉生长的区域,一般生长在阴坡、半阴坡以及沟谷中,成纯林或者混交林,是贺兰山最主要的建群树种。 这两种树高大稠密,陈磊告诫记者:“千万不要到不熟悉的松林里去,你肯定找不到方向的。”下山的时候我们经过一片松林,果然就有这样的感受,进到林子里,只能看到树缝里透下来的阳光,抬头看,四面八方全是笔直的树干,这些高达二十多米的乔木,好像遮蔽了天与地,以及时间和方向。 你越多看两眼这些高大威武的树木,就越觉得,它们有着和贺兰山一样的性格。他们顽强的生长,让山有了勃勃生机,就像贺兰山用自己的臂膀守护出一片绿洲。 普通植物的灿烂 在向青松岭景点进发的半道上,记者随口问了句贺兰山的哪个季节最美,尤勇说:“秋季,成熟稳重、绚烂多姿。” 从护林员口中说出来的这八个字,让人觉得应景、贴切。山路两边是红黄色的林木,风吹过来,阳光在叶子上跳跃。秋天的贺兰山中,有着最亮眼色彩的树木,却有个很平常的名字——灰榆。在大部分树木都静寂的季节,这种平日最不显眼的树木,才用最亮的色彩点缀着大山。 《贺兰山植物志》一书介绍,灰榆又名旱榆,字面意思就能清楚看到它的生长环境:干旱。灰榆生长在1300米~2800米的干燥石质阳坡或者沟谷,在干河床两侧形成疏林。是贺兰山夏绿阔叶林树种中分布最广的一种,木材坚硬耐用。 上了青松岭,向兔儿坑前进时,路边的一株野山杏,像是突然跳进视线,金黄的叶子在墨绿色的山体背景中,更显得灿烂。 贺兰山的许多植物,比如珍贵的四合木,绚烂的蒙古扁桃,还有漫山开放的野花,甚至于再平常不过的灰榆、野山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在合适的季节里,它们会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灿烂。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王继飞说,多姿多彩的植物,正是贺兰山作为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演化中心的一个体现。 秋草掩映中的生机 在接近兔儿坑时,路面开始变得湿润,陈磊和尤勇告诉记者,这是因为高山上多雨水的原因。到达兔儿坑时,还能看见阴坡下白色的积雪。 这里是一片山坡中的开阔地,覆盖着的蒿草,在秋日的阳光中闪着金黄的光泽。此处已是苏峪口景区的边界,再往里便是“禁止入内”的贺兰山自然保护区。 兔儿坑,海拔2300米,这里开阔的草地不过是贺兰山丰富植被的一角,在贺兰山的深处,海拔更高处,有着更为壮观的贺兰山草甸。 草甸是生长在较湿润条件下由中生(形态结构和适应性均介于湿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间)多年生(寿命超过两年以上的植物)植物构成的群落。分布于2800米以上的高山、亚高山草甸,为贺兰山草甸的主要类型,主要由高原(矮)蒿草、贺兰山蒿草、矮火绒草等耐寒、中生的多年生苔草、禾草及杂类草组成。这其中较高比例的青藏高原分布种,使群落表现出明显的高寒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的密切联系,但少量特有种的存在,也表明贺兰山高山、亚高草甸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独立演化。 在兔儿坑,坐在枯草之上歇脚,能想象到春夏时节,这里绿油油的生机与美景。举目眺望,巍峨的贺兰山就在眼前,顿觉视野开阔,心情舒畅。遥想那些生活在贺兰山更深更高处的动物精灵们,在丰茂的草甸中撒欢儿奔跑,那里是它们的天堂与乐园。 守护大山和这些绿色 从兔儿坑附近,我们开始了折返之旅,沿着樱桃谷一直往下。 樱桃谷是贺兰山腹谷一条蔓延3公里的沟道,因沟谷里分布有野樱桃树而得名。资料显示,人们俗称的野樱桃,其实就是中药木半夏果实的别名,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木半夏的果实,具有平喘、止痢、活血消肿、止血的功效。而在樱桃谷,伴着野樱桃而生的红叶小劈,在秋季看上去是红彤彤一片。在樱桃谷,植被比山上更加丰富,颜色更加鲜艳。 尤勇一边介绍着眼前的各种植物,一边回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那时候人们的防火意识远不如现在,因为山上的植物也确实不多。”尤勇说,他刚参加工作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的贺兰山植被,远不如现在丰富和茂盛,这些年的保护,效果非常明显,一些他从未见过的树木,也开始出现。 尤勇低头看着脚下的山路,他的父亲曾经也在贺兰山工作,所以从小就接触这座大山。如今他走过的路,也印着父亲当年的脚印,而身旁的一些植物,也伴随他一起成长。尤勇说,他会一直守护着贺兰山,守护着这些生长不息的植物。(记者 刘旭卓 李振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