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人次出游、消费潜能释放、“云端”消费激增……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各类消费如同回升的气温逐渐“热”起来。 5月4日,市民在广州发展公园休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这是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的第一个小长假。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人气回暖、消费复苏,文旅市场运行安全有序,线上线下活动精彩纷呈。同时,预约参观、限量游览、公筷公勺等文明健康新风尚已渐入人心。 “冰封”热情释放 行业有序恢复 1日,位于深圳市盐田区的大梅沙海滨公园迎来修复重建后试开园第一天,5000个入园名额早被“一抢而空”。截至当天17时,现场入园人数达到了4970人。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们一度被“冰封”的旅游热情在这个加长版假期重新释放。 5月1日,游客在故宫博物院参观。 新华社发(陈钟昊 摄) 在北京,“五一”假期旅游接待总人数46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8亿元,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的55%、36%;在上海,“五一”假期旅游接待总人数707万人次,拉动消费95亿元;在广东,“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186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3.6亿元。 与往年长假期间人山人海的“扎堆游”不同,今年各地把安全放在首位,扎实做好景区有序开放、有效防控。 5月5日,游客在杭州西湖畔的郭庄观看月季花展。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杭州所有4A级以上收费景区景点推行网上预约制度,每天接受最大承载量30%的游客入园。记者在西湖景区部分收费景点看到,游客提前预约无需现场排队买票,凭身份证和健康码即可快速通过。 伴随着人气回升,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旅业开始回暖复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平稳有序,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 5月5日,人们在武汉东湖绿道游玩。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5日全国各地针对“逛吃玩”发放的消费券已超百亿元,各地商户也在持续推出各类折扣优惠活动,加速线下消费回暖,对第三产业恢复人气、拉动消费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人流量的恢复给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餐饮等行业带来了信心。“五一”期间,北京商业服务业企业经营回暖,连锁超市、家政、商超配送物流等6个行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开复工率达到100%,餐饮和美容美发两个行业开复工率分别为79.5%和68.3%;“五一”假期前4天,广州市餐饮总营业额超10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近六成水平。 5月5日,人们在西宁市人民公园内游玩。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恢复”成为各地“五一”假期关键词。 记者5日晚从商务部获悉,5月1日到4日,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节前一周日均销售额增长30.1%。 “云”端消费激增 消费业态求新求变 把沙滩海浪“搬”到手机屏幕上,通过网红直播形式邀请游客参与各种游玩项目体验……浙江舟山朱家尖景区推出的“云旅游”新玩法,首次直播期间便在线吸引近5万网民观看。 5月3日,在位于南昌市的芒果电商物流园一家公司内,主播在直播间推介红酒。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这种‘旅游带货’不仅满足了线上网民的需求,还带来流量变现的新商业模式。”浙江舟山旅游集团朱家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波说,“五一”假期前3天,仅朱家尖一个南沙沙滩景区游客数就达到2万余人次,线上流量为景区带来足够多的曝光,可以实现线下客流转化,这种新模式对于旅游业的复工复产效果明显。 除了旅游,线上音乐会也是人们在假期放松的好方式。《聆听大自然·有机三部曲》交响音乐会、《深圳声音》线上演唱会……5月1日至4日,走过7年历程的深圳南山流行音乐节今年首次通过线上直播。众多唱作人齐聚线上,在以音乐抚慰心灵、用音乐传递爱与希望的时光中,提振全面复工复产的士气。 5月2日晚,通过网络直播的“云上国宝”音乐会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奏响。这是4月28日,西安交响乐团“弦上莫奈四重奏”为音乐会彩排。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记者了解到,这个音乐节前3场演出的总观看量超过1000万人次。网民们表示:“耳朵真真切切地享福了。”“虽然是云音乐节,但还是很感动!”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在线旅游、购物、娱乐等“云”端消费兴起,形成新的增长点。阿里巴巴数据显示,上海市4日晚启动的大规模商业促销活动“五五购物节”,天猫上海商品1分钟便成交破亿元;菜鸟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3天,全国产生的物流订单量同比增加45%。 “五一”假期,沪上已开放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分别接待观众3.66万人次、9.68万人次、3万人次。同时,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主要文化场所推出“云展览”和线上活动200余个,浏览量101.3万次,引导市民云上看好戏、听好课、观大展、逛集市、赏春光。 5月5日,顾客在上海环球港商场与大熊猫人偶合影。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线下人气旺,线上也精彩。“云”正成为上海文旅消费新增长点,市民游客在假日期间乐享线上线下商旅文融合新体验。 “疫情期间,‘宅’经济活跃发展,各类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给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增长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蕴表示,新消费业态离不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撑,随着5G网络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入,新业态发展将带来新的增长极,进一步释放蛰伏的消费潜能。 “预约游”成新风尚 健康文明树新风 戴口罩、测体温、预约参观、限量游览……由于疫情原因,这个“五一”假期注定与以往不同。手机里,人们多了一个健康“绿码”;餐桌上,公筷公勺成为新“标配”,许多文明健康新风尚已蔚然成风。 5月3日,消费者在上海一家百货公司购物。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在线预约购票、间隔1.5米排队、接受体温检测、出示健康码、扫描手机验票,经过以上几道防护程序,5月1日,来自山东临沂的李先生一家三口走进济南趵突泉公园。游园过程中,他们全程佩戴口罩,自觉与其他游客保持间距。 “受疫情影响,今年游客的出行习惯发生许多变化,预约旅游成为新趋势。”泰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全面实行实名制预约购票,每日限流3.4万人。 无预约,不旅游。“五一”假期前全国多地文旅部门发布的“游玩攻略”中有共同的一条——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成为这个假期显著的特点。 “未来北京将总结‘五一’假期旅游工作经验,将‘限量、预约、错峰、疏导’作为对景区常态化、长效化的治理要求。”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周卫民说。 成都市一家中餐馆为每位食客准备了公私两双筷子(5月4日摄)。近日,当地一些餐厅通过多项举措推广分餐制。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每一副餐具边都增加了一双竹制公筷,公筷顶部不仅标注有“公筷”二字,还印上了“德润大慈岩”的地域文化品牌,在颜色和材质上也与客人个人使用的黑色塑料筷子有所分别。“五一”期间,浙江建德大慈岩镇新叶古村,“80后”叶云琪在经营的农家乐里添置了公筷。 “我们全家都很支持使用公筷公勺,这也是健康卫生的餐桌新时尚,他们还很贴心地准备了儿童公筷,小朋友也很喜欢。”来自杭州的游客陈女士说。 据了解,“五一”期间建德市文明办向全市38家餐饮单位累计发放了2000副公筷公勺,受到了商家和食客的好评。 每桌都备有免洗消毒洗手液和消毒湿巾,所有员工佩戴防护帽、一次性手套和口罩上岗,每次客人离开后用酒精消毒,给下一桌用餐的客人提供安全的环境……这些卫生方面的防护细节,正成为每家餐馆的新“标配”。 比起室内的文明用餐,户外用餐别有一番风味。中午时分,记者在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看到,不少游客分散用餐。王女士在沙滩上撑起遮阳伞,取出准备好的食物,一家五口开始了一场别有风味的海边野餐,“既能摘下口罩安心食用,又能享受美好的自然风光。” “‘小公筷’是‘大文明’的象征。”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说,疫情倒逼人们出行习惯从一双公筷开始转变,让公筷公勺成为每张餐桌的“标配”,预约游览不扎堆,垃圾不乱扔,人人养成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用实际行动弘扬文明新风。(记者周科、王雨萧、黄筱、陈国峰、陈爱平、王晓丹)
杏耀线路测速地址_“五一”假期首日全国接待国内游客2319.7万人次 0
新华网北京5月2日电(记者 薛枫)文化和旅游部5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首日(5月1日),全国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2319.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97.7亿元。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首日全国假日旅游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全国A级旅游景区开放8498家,约占总数的70%。严格落实游客流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30%左右的要求,未发现大规模人员聚集情况,基本做到限量、错峰、安全、有序开放。
杏耀代理1980_短途游受热捧 0
10月5日,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大地天香景区,一位游客在玫瑰花海中拍照留念。“十一”假期,短途自驾游受到我区群众热捧。宁夏日报记者 王洋 摄
杏耀怎样开代理_“智慧旅游”成五一假期“标配” 新业态助力文旅消费有序复苏 0
“五一”假期大幕落下,作为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的首个5天长假,今年“五一”,不少民众都选择外出游玩放松心情。来自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1-5日,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超过1亿人次的游客走出家门,这不仅意味着各地景区有序开放、文旅企业复工复产,同时也说明人们的消费信心正在逐渐恢复。此外,智慧旅游、直播带货、城市休闲、线上“云游”,众多新业态、新玩法更让这个“五一”假期充满生机。 自然生态景区受青睐 游客热衷“身边的美” “这里空气好、景色好,充满大自然的气息,让人心情舒畅。经过这次疫情,更加意识到健康的可贵,以后要常去这样的景区。”来自长春的游客程女士今年“五一”假期来到长白山旅游,良好的森林生态让她们全家的心情都得到了放松。记者了解到,由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们更加渴望回归自然、收获健康。今年“五一”假期,各类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岳、乡村、湿地等景区格外受到大众青睐。去哪儿网平台数据显示,生态度假型景区、山岳型景区和野生动物园成为游客散心、家长们“遛娃”的好去处,成都大熊猫基地、青城山、杭州西溪湿地、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重庆洪崖洞等景区最为热门。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曾来到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步行进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态时,称赞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五一”假期,很多游客也慕名而来,感受牛背梁优美的生态环境。据介绍,牛背梁严格实施限流措施,假期前3天接待游客2.2万人次。为了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当地文旅、卫生、公安等多部门及时限流和分流、加强巡查、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和游客接待工作。 除了向往自然生态,发现“身边的美”成为了今年“五一”假期人们出行的热点。不少文旅企业表示,“五一”假期的旅游消费主要以周边游为主。同程旅行的景点大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各类户外历史遗迹、山岳、野生动物园、古镇及各类生态度假区成为居民周边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客流量集中在5月1日和5月2日两天。同时,还有很多市民选择逛公园来感受久违的春意。高德全国旅游景区动态管理平台的数据显示,以北京为例,今年“五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朝阳公园、北京动物园、颐和园、玉渊潭公园客流热度排名前五,是北京市民最爱去的地方。文化和旅游部方面表示,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旅行社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出“本地人游本地”等旅游产品,通过这种旅游方式,不少人深度体验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感知了家乡的新变化。 据记者了解,为了刺激消费、助力市场复苏,今年“五一”假期不少地方还推出了相关的主题旅游线路和产品供游客选择。其中,甘肃省文旅厅推出以室外旅游为主的“五一”小长假九大主题旅游产品,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就近错峰出游,探丝路风情,品陇原乡愁。济南则推出了绿水青山生态游、快乐泉城亲子游、浪漫田园乡村游、诗意济南文化游等4大主题、60多项文化和旅游休闲活动。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则在前期推出“厦门人游厦门”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各酒店设计出一批针对本地游客的“住宿+美食”包价产品、“住宿+景区体验”全日休闲产品,“约个景区,再订个酒店度假”成为这个“五一”假期厦门人旅游消费的新时尚。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对此表示,由于跨省游尚未恢复,城乡居民的主要旅游活动以乡村、周边和都市休闲为主,人均旅游消费还比较低,疫情防控常态下的旅游市场振兴,确实需要文化和旅游系统、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智慧旅游成“标配” 预约出行安全有序 测体温、出示健康码,排队时按照地上的标线保持一定距离……今年“五一”假期,先预约再出游,先测温再入园成为了游客出行的标准流程。全国绝大多数景区通过预约制接待游客,同时采取限流、分流等措施,防止游客扎堆,这些都让今年的“五一”成为了国内首个“预约旅游”假期。 “景区不再人挤人,这次出来游玩的质量比较好。”5月1日,在河南清明上河园景区,郑州游客王女士对游览环境感到安心。假日期间,各地景区严格落实每日接待人数不超过最大承载量30%的要求,实行限量开放,很多游客都表示游览过程更加从容。“预约过程比较方便,到现场后不用再排长队买票,进入景区很顺利。”湖北十堰市民周女士表示,她提前一天通过武当山景区微信公众号预约购票,并于5月2日带着家人“刷脸”进入景区。文化和旅游部表示,预约制度成为景区管理的刚性措施,“无预约不出游”逐步成为景区和游客的共识。高德地图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目前游客除了能预订全国超5000家景区的门票,还能提前查看哪些景区需要提前预约,哪些景区仅支持在线购票。而来自携程的数据显示,假期前三天,通过携程预约景区门票的人数相比清明假期增长176%,相比去年“五一”同期,门票预约人数也恢复至50%左右。 高峰入园时间13∶00至13∶59、高峰出园时间16∶00至16∶59、平均游玩时间170分钟、实时在园人数1417人……这是5月3日9∶05,海南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智景游”大数据中心监控平台所显示的各项信息。通过该平台,景区工作人员便能对分时入园、门岗通行、游客渠道、客源地和游客性别、年龄等数据了如指掌。类似这种智慧旅游的管理方式今年“五一”期间在各地全面开花。其中,“武汉战疫”微信小程序上线了“热点区域客流量”新功能,游客可实时查看黄鹤楼、汉口江滩、东湖绿道、楚河汉街等市内14个热门景区、热门商圈的当日客流量。云台山景区在景区入口处开通直达单个景点的专线车,由智慧平台分析各景点客流情况后发布指令,调度专线车按指定线路运行,引导游客避开热门景点,实现科学分流。云南省“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则新增了“入园预约”功能,游客可在页面中选择景区后,填写个人信息提交并完成预约。戴斌表示,今年“五一”假期,智慧旅游建设成果,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数字文化等在旅游消费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游客更加注重安全、文明、有序和绿色消费。 变身主播玩带货 新业态助力文旅消费复苏 5月4日上午8时,直播开始。国家金牌导游员陈靓玉,带着“游客”到武汉吉庆街“过早”,现场“享用”了趁热现拌的黑芝麻酱热干面,看得网友们直喊“馋”。随后,其他8位国家金牌导游员则分别透过镜头带着网友们“游览”了黄鹤楼、东湖绿道,“乘坐”了武汉轮渡和“知音号”。直播中,网友们在感叹武汉之美的同时,也为主播的热情讲解不停点赞。这是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金牌导游带您云游武汉”直播活动,9位国家金牌导游员全天12小时进行直播,带着210万名“游客”领略武汉的美景美食和人间烟火。 疫情发生以来,直播经济真正火了。在文化和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尝试“直播带货”取得了一定成绩;各地党政及文旅干部化身网络“主播”,同样助力行业复苏。今年“五一”假期,文旅直播依旧火热。武汉市旅游信息与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举办直播活动,一方面想让广大网友看看重启后最真实的武汉,另一方面,也想借机感谢援汉的医疗队员和志愿者们,“他们在初春乍暖中撤离,来去匆匆,却未见到真正的武汉。我们想通过一整天的直播,向他们展示武汉的真实生活。” 直播不仅聚集了人气,还实实在在地拉动了文旅消费。“五一”假期,山东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济南野生动物世界里销售的平阴玫瑰鲜花饼备受游客青睐。“带着孩子来大明湖玩,没想到这里竟然在卖书记代言的玫瑰花饼。”在天下第一泉文创中心大明湖店,游客李先生品尝现场烤制的玫瑰花饼后立马下了单。原来此前,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孙立成在电商直播间的代言,让平阴玫瑰鲜花饼变成“网红”。济南紫金玫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红艳说,公司生产的平阴玫瑰鲜花饼销量一路飙升,日销量已由原先的六七百单增至5000多单。 “请大家关注‘武夷山水’品牌,购买源自南平市的生态好物。”5月1日,“云游武夷山,喝杯武夷茶”直播活动在武夷山茶博园开启。直播中,武夷山市副市长刘铠维向网友推荐“五夫白莲”农特产品、展示武夷的山水品牌,并送出武夷山特产和景点门票。当日13时至19时30分,直播观看人数峰值约75万人次,成交量超过5000单,引导成交总金额超215万元。武夷山市文体旅局局长邓崇惠表示,下一步,将陆续与抖音平台、电商平台合作,举办系列直播带货活动,以“旅游+商品”模式寻找新的文旅营销宣传方式。 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表示,直播带货是直播的特有属性之一,景区如果想通过直播销售门票、文创商品和土特产品等,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功课,一是对各直播平台深入研究,掌握用户活跃时段、主力消费人群画像等信息,有针对性地策划直播主题;二是根据主题精心挑选质优价廉、方便运输的商品,及时挂在直播页面或商品橱窗中,方便游客购买,如果再适时推出一些大力度的优惠举措,转化率会更高。 “云参观”也精彩 文旅融合满足假日精神需求 在政府有效管控、企业积极落实、游客自觉防疫的背景下,“五一”假期旅游市场人气不断提升,为旅游业进一步恢复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对于很多并未走出家门的游客来说,各地通过文旅融合,推出一系列线上活动,同样满足了人们假日生活中的精神需求。 据文化和旅游部介绍,今年“五一”假期,丰富的文化和旅游活动为游客带来了多彩假期体验。其中,江苏通过新媒体、虚拟现实等方式,推出2120个线上赏景、看展、观演项目,并陆续开展曲艺进景区、非遗文化进景区、园林实景演出、欢乐游园会、迎接春天实景诗会、非遗线上展播等140多个线上线下活动,丰富了假日市场产品供给,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需求。 为了满足未能预约入园的游客需求,5月2日,四川都江堰景区通过微博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网络直播。虽是以静态方式呈现景区风光,这场直播仍有近168万观看量,不少川内网友表示要利用好剩余的假期,争取预约景区入园名额。在河南,焦作云台山、洛阳西泰山、开封清明上河园、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也相继开设云直播。林州红旗渠风景区负责人林永艺表示,“云直播让我们意识到,景区不仅要生产美景,更要生产综合旅游产品。” 同时,如何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假期获得“精神食粮”也成为了不少地方探索文旅融合的新工作。这个“五一”假期,广东省各地便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线上文旅活动。其中,广州市农讲所纪念馆推出了第一期“红色云课堂”,邀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杨永权网络直播工笔红棉的绘画方法。广州艺术博物院推出了“走进神秘的书画装裱世界,探访百年传承”线上直播活动,带领线上观众走进广州艺术博物院书画装裱室,探索装裱奥秘,吸引了40万人在线围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细分观众群,专门针对儿童观众提供了一场精彩的直播活动。直播在博物馆的官微平台进行,二十分钟的直播时间内获得了5.7万人次的关注。东莞市鸦片战争博物馆则开设了线上虚拟博物馆,提供展览及文物遗址的全景漫游体验,让人们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的“云参观”。
杏耀怎样开代理_五一假期第二天 中卫限量有序接待游客 0
在沙坡头景区门口,游客需要排队间隔1米,逐一检验绿码、测量体温合格后方可进入 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葛龙)一程春色尽,人间五月来。五一假期第二天,中卫迎来旅游市场的小高潮。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大家在做好防疫措施后,有序进入景区,亲近大自然、感受美好生活、记录美丽瞬间。 在中卫沙坡头景区门口,记者见到游客需要排队间隔1.5米,逐一检验绿码、测量体温合格后方可进入。 数据显示,当日,中卫市旅游景区、农家乐、文化馆、图书馆、旅游新业态共接待游客7.13万人次,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84万人次,旅游新业态接待游客3.1万人次。辖区主要景区中,沙坡头景区接待游客1.21万人次;寺口子景区接待游客0.22万人次;金沙岛景区接待游客0.18万人次;高庙景区接待游客0.03万人次;金沙海景区接待游客0.04万人次;南长滩接待游客0.04万人次;北长滩接待游客 0.06万人次。 中卫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今年假期长达五天,但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旅游主要以区内阖家出游、朋友结伴出游为主。当日景区均未发生人员聚集拥堵现象,全市旅游安全有序,无事故发生。除公园、景区外,所有文化馆、图书馆等也实行网上预约,限量进入。 金沙海景区,工作人员为游客设置排队间隔椅。 据了解,为确保旅客安全、快捷、温馨出行,宁夏文化和旅游厅通过三大运营商向游客发出温馨提示短信,倡导游客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预约景区门票,下载并更新“健康码”,做好疫情防控,安全有序出游。 市图书馆自习室实行一人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