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整理‘政策工具包’”“提前兑付奖励补助资金”2000万元奖励“引客入宁”旅行社……近日,宁夏文旅厅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提振文旅行业信心,为疫情过后“放心游宁夏”做足准备。宁夏文化和旅游产业将分区分级差异化复工复产,低风险地区将全面积极推动文旅业全面恢复秩序。 在线为企业送上“政策工具包” 近日,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为企业送上“政策工具包”,在线推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央和自治区支持企业政策汇编》,服务文化和旅游行业有序复工复产。 “政策汇编”共收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的通知2个,国家部委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税收、社保、资金支持相关文件23个,自治区政府相关支持文件5个,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文件16个,宁夏各市、县(区)应对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相关政策文件8个。这54个与宁夏文化和旅游企业应对疫情和复工复产密切相关的文件,是现阶段宁夏文化和旅游行业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的政策依据。 “加大专项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利用好财政支持资金、文化创作资金以及各部门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普惠性税费、金融、社保、租金、用工、水电气等支持政策,做好疫情过后各项工作。”宁夏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125家旅行社暂退质保金3318万 为支持旅行社积极应对当前经营困难,宁夏文旅厅第一时间为旅行社做好质保金暂退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受理审批125家旅行社的质保金暂退申请,暂退质保金金额达3318万元。 据悉,下一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继续面向全区文化和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推出线上免费培训、导游免交注册年费等各类帮扶政策,做好文化和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复工复产和疫情过后的振兴工作,深入推动全区文化和旅游行业稳步健康发展。 2000万元奖励“引客入宁”旅行社 3月16日,记者从宁夏文旅厅了解到,今年文旅厅将加大“引客入宁”奖补力度。将2019年“引客入宁”奖补资金由1000万元追加到2000万元,对符合奖补条件的旅行社、A级以上旅游景区等企业,提前兑现奖补资金,为企业恢复生产注入资金。 同时,对重点项目补助资金、各类创评扶持奖励资金将提前下达。具体有2019年“送戏下乡”演出补助资金124万元、“戏曲进校园”活动补助资金275万元、2020年新建117座旅游厕所补助资金1000万元、制作580块旅游标识标牌补助资金800万元、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补助资金445万元、文物保护专项经费568万元。对新评定的4A级旅游景区、四星级旅游饭店、五星级乡村旅游点,尽快兑现奖补资金。 支持文旅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出台 3月16日,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有效应对疫情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的措施》,旨在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策部署,助力文化和旅游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有序复工复产,迅速激活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条措施包括:指导各类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全面落实旅游质量保证金暂退政策;加大文旅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大“引客入宁”奖补力度;提前下达一批重点项目补助资金;提前发放各类创评扶持奖励资金;全面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不断优化“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加强旅游市场宣传营销;精心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新消息报记者 张雪梅)
杏耀注册线路_吴忠旅游按下“播放键” 0
3月17日,在黄河大峡谷108塔景区,青铜峡市市民刘洋和朋友一起欣赏美景。 3月17日,在盐州古城,久居家中的市民前来踏青游玩。 3月17日,在吴忠盛元广场,奶奶给孙子拍照留念。 在明媚的春光中,游客登上盐池古城墙,徜徉景区,赏美景、品文化。 3月17日,蓝天白云下,黄河楼分外好看。 3月17日,游客结伴畅游黄河楼。 3月17日,游客在黄河楼景区内乘船游玩。 3月17日,在黄河大峡谷108塔景区门口,游客依次测温。 3月17日,在黄河楼景区市民拍摄美景。 3月17日,在吴忠母子公园,市民读书、拍照、荡秋千,感受春天的气息。 3月17日,在吴忠母子公园,市民读书、拍照、荡秋千,感受春天的气息。 3月17日,在吴忠母子公园,市民读书、拍照、荡秋千,感受春天的气息。 惊蛰时节,万物复苏。微风吹过,醉人的花香夹着泥土的芬芳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今年不同于往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聚集”“不出门”成为了今年春节以来的主基调,各大景区也纷纷暂停对外开放。 3月16日16时,随着2名患者走出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隔离病区,宁夏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全部出院。 这个好消息让初春的阳光分外明媚。与往年一样,春日暖阳中的城市角落不时有桃花朵朵绽放。许多人踏青游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在这个特殊的春天,我市A级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的脚步逐渐加快。3月15日,市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发布通告,吴忠主要A级旅游景区有序恢复开放,各A级旅游景区要按照《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做好游客中心、游览场馆、游乐设施等清洁消毒及景区内部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加强人员健康监测、个人防护,严控游客流量,严防人员聚集。游客进入景区必须佩戴口罩,出示健康信息码或健康通行卡。同时,安排督查组对开放景区落实防控措施进行跟踪督查。 3月17日,我们用镜头,记录了水韵吴忠的十里春光。 吴忠母子公园内,佩戴着口罩的市民和家人、朋友一起游玩;健身跑道上,偶有戴着口罩难掩欢欣的市民,在阳光下骑行而过; 光耀美食街,游客们充分领略特色美食带来的味觉冲击。 在黄河大峡谷、黄河楼等开放景区,佩戴口罩的游客们依次排队进入。人们的欢笑声给原本沉寂的景区带来了活力。青铜峡市市民刘洋用手机记录景区的美景,他说:“在家里都‘窝’了一个多月了,出来透透气,看看风景,感觉心情舒畅了许多。景区防疫做得很到位,在景区内游玩没啥顾虑。” 恢复开放的景区全力做好游客安全保障工作。黄河大峡谷108塔景区负责人马占全说:“景区恢复开放前,我们全面排查员工及游客的身体状况。建立员工身体健康档案,实行‘一日一进一测一登记’制度,严格落实‘四个不’。游客实行实名制购票,凭健康码即可进入。团队游客一次不超过30人,采用分时段、间隔性入园。” 阳春三月,吴忠的蓝天、白云、微风都带着暖意,空气中满是春的气息,伴着春日暖阳,不妨携亲带友,来这里转一转、看一看,欣赏一下家门口的风景,给久居在家的心放个假。(记者 丁宝萍)
杏耀分红没到账_与休闲时光重逢 0
天气回暖,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燕鸽湖“邂逅”红嘴鸥。 春节前夕,一场突然而至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出游计划。 随着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的气息日渐浓郁。万里无云的好天气再加上宁夏“清零”的好消息,让不少市民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带上了孩子和口罩,走出家门,赏花、踏青、逛街,享受春光。 “我们宅在家里实在太久了,差一点就错过了春天。等了1个多月,今天终于可以在燕鸽湖与春姑娘重逢,来一次清心洗肺的踏春之旅。”3月17日,带着父母和儿子来喂红嘴鸥的李璟说,每年她都会和家人来赏景喂鸟,今年因为疫情原本以为没戏了,没想到还能如约而至。 一群群体态轻盈的红嘴鸥,或成群翻飞,或水中漫游,或与前来喂食的人群嬉戏……“随便拿手机一拍,不用选景,不用对焦,就是美景。”李璟向记者展示着手中的美照。 在人民广场,广阔的空间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趁着微风,不少家庭选择了放风筝这一活动,广场上到处都能看到戴着口罩拉着风筝线奔跑的小朋友。可能是在家呆的时间太久,孩子们在广场上跑的一个比一个欢快,互相之间还相互比试看谁的风筝放得更高。色彩绚丽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中竞飞盘旋,划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 除了短途出游,“逛吃”也成了宅女们最大的渴求。 “急需烧仙草续命,什么时候开门啊?”“在家宅了这么久,胖了5斤,我渴望去‘剁手’。”“好想和闺密围在一起吃串儿,什么时候可以一饱口福?”…… 随着企业和实体经济逐一复工,一直憋困在家的消费者终于可以去商场购物、解馋了。对于已“宅”了快两个月的市民来说,现在逛商场,只是“在家呆得太久,想出来逛逛 。” “一个多月没逛商场了,听说周天银川市的几个大商场就开门了,但怕人太多,今天才赶紧过来。”一位正在排队的女士说,春天到了,天暖和了,想要买双鞋子。金凤万达入口,提前已经设置好了蛇形排队线,而且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提醒大家排队间隔一米以上。 “进门需要扫二维码或者出示防疫健康码,并且必须测体温。”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虽然入口处人看上去挺多,但进入商场内,戴着口罩的记者穿梭在曾经熙攘的大厅,感到有些冷清。许多开门迎客的国际精品、时尚品牌、钟表配饰、儿童等门店内人并不多。就连布满美食的四楼也少了几分昔日的热闹,往常座无虚席的美食店目前只有杨翔涮豆皮、蜀江烤鱼等几家有少量顾客在店内就餐。 手里拿着一杯QD的赵蓉和老公带着2岁的儿子在一家婴幼店看中了一辆三轮脚踏车。“春暖花开了,孩子要多在外面晒晒太阳。虽然不能远行,但可以带着孩子在家门口的小广场骑骑车,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赵蓉告诉记者,全家人已经很久没感受到这种逛吃的节奏了,希望疫情过去后,一家人能享受下久违的堂食乐趣。(记者 张瑛 张唯)
杏耀注册线路_文化和旅游部提醒:暂勿前往高风险国家旅游! 0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1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当前,外防输入已成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将密切关注其他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采取适当的、必要的措施,阻止疫情跨国扩散。文化和旅游部已发布部分疫情严重国家的旅游提醒,请中国游客及时关注境外疫情形势,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充分评估出国旅游引发的感染风险,暂勿前往高风险国家旅游。(记者 李延霞 温竞华)
杏耀注册开户_【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三种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袁家村带贫困户共同富裕 0
【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 袁家村村史(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央广网咸阳10月25日消息(记者郑皓月)地处礼泉县烟霞镇以北的袁家村,是个只有62户286人的小村子。历史上,袁家村是个“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的“烂杆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袁家村通过平整土地、打井造渠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八十年代,袁家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一跃成为陕西著名的“小康村”;九十年代后期,村上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系为集体致富、村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袁家村村委会主任王创战讲解扶贫模式(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现在的袁家村,没有贫困户。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周边200户贫困户600多人在袁家村实现了从脱贫到增收再到致富。”袁家村村委会主任王创战向记者介绍袁家村的扶贫方法,有三种模式。 首先从实际出发,袁家村专门成立了陕西礼泉关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目前与陕西信合、邮政储蓄银行对接,对有意愿及诚信正常的周边100户贫困群众进行扶贫贷款,将贷款以股份的形式在袁家村股份合作公司入股,进行保底分红。 辣子坊(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创业平台扶贫。在袁家村一些主要的街道提供将近100个摊位。“贫困户种的苹果、家里养的鸡下的蛋都可以在袁家村提供的平台上进行销售。”袁家村村委会主任王创战说。东周村人周秀玲在袁家村的辣子坊就业,给自家带来了不少收益,“我老汉也在袁家村的摊位上卖水果,一个月能收入一两千元,不仅是我们村,周边很多村的人都来袁家村打工。” 挑拣辣子(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民间艺人李阳阳是安庄村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了袁家村开起了铜铺。从刚开始的没有销路到如今销量越来越好,李阳阳回忆,之前袁家村每个月给了补贴,这样坚持了一两年,后来销路才慢慢打开了。 李阳阳展示自己制作的铜壶(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除此之外,贫困户还可以到袁家村的商户进行就业,让贫困户有合适的岗位,有固定收入,实现稳步脱贫。烟霞镇西屯村的高勉良妻子患有小儿麻痹,没办法干重活,袁家村为高勉良提供了工作岗位。2017年在政府的帮助下盖了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袁家村景区布艺工坊(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经过十年的发展,袁家村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年旅游接待量600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十万元以上,吸纳三千多人就业,带动周边万余农民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