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在宁夏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对接大会上,共签订16个项目金额约50亿元,其中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中国动漫集团就联合打造知名节展品牌、打造“一带一路”动漫品牌推广中心、促进展销一体化发展、共同实施宁夏动漫+旅游宣传推广项目、人才交流、联合拍摄动漫作品等内容签署了合作协议;与广东旅游控股集团就推动“一带一路”文化输出项目建设、加强酒店经营与管理合作、宁粤两省区游客互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民生银行银川分行就建立优选项目库,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促进文化旅游产融结合等合作内容签署了关于金融支持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宁夏演艺集团、宁夏文化产业协会、吴忠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与浙江省演艺集团、华侨城天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文旅企业分别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 目前,宁夏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围绕“六盘山上”“贺兰山下”“黄河两岸”“长城内外”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体验性强的民宿集群、自驾营地、星空营地等文化旅游新业态项目。此次对接大会共收录项目44个,超过亿元及以上的项目20个,涵盖动漫科技、特色小镇、民宿、演艺、自驾营地、研学旅行、文创商品、景区开发运营等多种业态。(记者 李徽)
杏耀下载登录_夜经济点亮乡村旅游 0
这是10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岚山根景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的岚山根景区,曾是一片乱石满坡、杂草丛生的荒石滩。为了解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当地政府在此打造乡村旅游景区,并于2018年7月份正式营业。一年多的时间里,岚山根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现有270余家商铺,带动周边6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夜色降临,岚山根景区也迎来了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候。小吃街、游乐场、茶馆、酒吧……五颜六色的灯光下,人们尽享乡村夜生活。夜经济的繁荣,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消费选择,也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一张新名片。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杏耀代理1980_云南迪庆:美景如画 0
日出时分,阳光照射在梅里雪山缅茨姆峰上(11月8日摄)。 初冬时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梅里雪山、普达措、纳帕海、白水台等景色迷人。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杏耀注册线路_台湾旅游业者:期待两岸关系向好 带动台湾经济 0
新华社台北11月9日电(记者 许雪毅 赵博)“希望大陆游客多来台湾,这样不仅我们饭店好,大家都好,整个台湾经济就热络起来了。”远雄悦来大饭店股份有限公司行销业务部副总经理白清芬对新华社记者说。 由台湾观光协会主办的“2019台北旅游展览会”8日至11日在台北举行。在“花莲远雄悦来大饭店”展位前,白清芬告诉记者,饭店能容纳近千人,依山傍海,推窗就能看到太平洋,受到很多大陆游客喜欢。2010年前后两岸交流热络时期,饭店近两成住客来自大陆,但现在跌至一成。 当前,由于民进党当局不断挑动两岸对立,导致大陆赴台游遇冷。对此,白清芬感到无奈:“我们不希望旅游受到两岸局势影响,现在还每年派人到上海、北京等地参加旅游相关展会,也在大陆携程网上做了登记。” 白清芬早在两岸开放交流之前就去过大陆,近些年再次“登陆”发现“大陆进步神速”。“大陆民众生活好了,喜欢旅游的人非常多。希望两岸关系持续向好,这对带动台湾经济非常重要。”她说。 在台湾日月潭涵碧楼展位前,活动企划副理陈威廷告诉记者,日月潭是大陆游客熟知的台湾名胜,日月潭涵碧楼很欢迎大陆游客入住。 “现在涵碧楼已经移植到青岛、南京等地,而且建设风格和台湾日月潭涵碧楼很像。”陈威廷说,期待有一天到大陆去,在位于长江畔的南京涵碧楼亲眼看看“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效果。 在台湾迎家旅行社展位里,记者看到“墙上”贴了很多台湾到山东、内蒙古、四川、福建泉州等地的旅游路线和报价图。迎家旅行社业务推广部总经理特助李绣月告诉记者,迎家旅行社的前身是为大陆的航空公司做代理,很早就深耕大陆市场。现在既做陆客赴台游,也做台胞大陆游,与大陆很多地方都有合作。 李绣月说,目前迎家旅行社的台胞大陆游业务情况不错,“大陆好山好水多,很多台胞感兴趣”。但另一方面,陆客赴台游业务从最高峰时占业务总量近一半跌至目前只剩一成左右,令她感到遗憾。“希望两岸关系好转,我们愿意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服务给大陆游客,让他们感受台湾的美。” 本次展览会共设展位1700多个,因为民进党当局严重破坏两岸关系,此次大陆没有参展。对此,台中柿外桃园有限公司经理张智胜说,没有大陆参与,台北旅游展览会“拼图少了一大块,不够完整”。“如果大陆参展,看展的人会多很多。”他说,“台湾的餐厅、旅馆、游览车等业者抱怨,陆客不来,对他们影响很大。” 指着展位上的新鲜甜柿以及由此加工制成的脆片、果酱、茶包等物品,张智胜说,公司很重视大陆市场,有专门的负责人一年约一半时间在大陆做促销推介活动。现在福建厦门有台湾水果快速通关模式,公司的甜柿通过厦门销往大陆许多地方很方便,深受欢迎。“两岸亲如兄弟,本来就应该多多交流、互通有无,这对我们台湾尤其有好处。”
杏耀总代理_夜间旅游、消费兴起 各地纷纷出台举措促进夜间经济 0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近期,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推进举措,线上线下业态联手参与,消费者热情高涨,“夜经济”持续走红。繁荣的夜间经济,正逐渐成为支撑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夜间消费怎样才能更有后劲?管理和配套服务应如何跟上?我们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调查采访。 “夜经济”拓展消费时空 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等地出台的促消费政策中,“夜经济”这一关键词频频出现 “华灯璀璨,霓虹闪烁,这样的夜景真让人陶醉!”今年“十一”假期,安徽亳州某国企员工宋佳与家人一起到西安旅游,对古城夜景印象深刻。“晚上这座城市仿佛变了个模样。长安集市、灯光秀、音乐喷泉、古城墙夜跑、各色小吃,还有剧院、商场、咖啡厅都营业到很晚,不愁晚上没地方去。” 去年3月,西安市印发《关于推进夜游西安的实施方案》,明确以夜游经济提升为突破口,积极拓展西安市旅游产业链,构建西安夜游经济。一年多来,夜游西安深受游客喜爱,也为当地夜间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 夜间旅游是夜间经济火爆的一个缩影。“夜经济”使得消费时间和空间得到延展,让城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除西安外,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济南、成都等多地出台的促消费政策中,“夜经济”这一关键词频频出现。 北京市商务局日前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提出在上地、五道口、常营、方庄、鲁谷、梨园、永顺、回龙观、天通苑等区域,培育首批“夜京城”生活圈,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便利居民夜间消费;兰州围绕黄河风情线打造地方标志性夜间消费街区;上海打造“国际范”“时尚潮”夜生活聚集区;广州依托特色夜茶文化做大夜间餐饮;成都推出夜游武侯祠、夜游杜甫草堂,主打“休闲牌”…… “发展‘夜经济’正当时。”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就旅游而言,相对于白天走马观花式的景区打卡,夜晚的休闲更有助于游客对当地文化的感知与生活方式的体验。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专项调查数据表明,当前游客夜间旅游参与度高、消费旺,九成左右游客有夜间旅游的经历,2019年春节期间游客夜间消费占目的地夜间总消费近三成。 管理配套仍待提升 调查显示,在限制游客夜间体验的因素中,受访者担心安全问题占比49.4%,担心夜间交通不便占比25.8% 25岁的尹晓琳在广州市某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白天工作忙、节奏快,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商场逛街、打卡美味餐厅、到酒吧听听音乐,或者是到24小时书店看书,在她眼里非常重要。 “很多地方的‘夜经济’搞得有声有色,但还有一些提升空间。”尹晓琳说。今年“十一”期间,尹晓琳到中部某城市游玩,晚上和朋友一起到当地的夜市聚餐。晚上10点多,等他们想要返回住处的时候却遭遇尴尬:公交车和地铁已经停运,出租车和网约车等了几十分钟都没人接单。 我国“夜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旺盛的消费需求,一些地方发展“夜经济”的条件和能力仍有待提升。一些消费者有担心:噪声污染可能会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夜间售卖的食品安全卫生是否有保障;商圈、景点的车位是否充足、往返交通是否方便……这些都是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在限制游客夜间体验的因素中,受访者担心安全问题占比49.4%,担心夜间交通不便占比25.8%。 “随着夜间旅游、夜间消费的兴起,必然会带来电力、地铁、公交、公共卫生、市政管理、安全保卫、应急救援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力,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加大投入,提升公共治理水平。”戴斌表示。 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建议,相关部门要发挥放活和管好的双重作用。硬件要配套,比如合理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等;软件要管好,充分研究“夜经济”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环境等问题。 公共服务有短板,产品供给也有待丰富。“夜经济”的发展是餐饮、文化演出、休闲娱乐等多业态共同发展的过程。现在,一些城市的“夜经济”产品供给上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餐饮领域,没有形成特色。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逛夜市,但去的地方多了就发现,不少地方的夜市大同小异,售卖的东西也相差不多。一些地方的博物馆、书店等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大多都早早关门了,剧场剧院的夜场剧目也不够丰富。”尹晓琳说。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发展“夜经济”需要激励企业创新,补齐消费供给的短板。随着消费需求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品质化和个性化的消费。发展“夜经济”,企业要提供更高质量、更有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让夜间消费越来越红火。 丰富夜间消费“菜单” 应加快培育影视、娱乐、旅游、保健、体育等服务产业,营造更多夜间消费场景 “以前晚上出门总是担心赶不上地铁,现在周末地铁运营时间延长了一个多小时,逛街的时间又多了。”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医院工作的易超带着从老家来的父母到后海、南锣鼓巷等景点欣赏夜色,感受到不少便利。 为更好地满足百姓多元化消费需求,北京在助力发展“夜经济”时打出组合拳。华联购物中心在回龙观和常营启动了“深夜食堂”项目,还开设美食街,推出优惠举措;24小时营业的三联韬奋书店,让人们畅游知识的海洋;为服务消费者夜晚出行,北京地铁周末延长运营时间;首汽约车平台、出租车公司通过奖励、优化约车系统等方式,引导车辆前往重点区域提供乘车服务;北京公交等APP及时更新夜间交通保障信息。 “国庆几天玩下来,感觉北京夜间游玩的去处变多了,从吃饭娱乐到文化活动,都有值得体验的去处。再加上交通出行等方面的保障,体验很不错。”易超说。 随着“夜经济”的发展,各地夜间消费的供给不断创新和丰富。在上海,“上海美食节”“巨鹿路158美食夜市”等接连为人们的夜间消费带来精彩。一些企业也在探索“夜经济”下的新发展模式。北京稻香村通过延长售卖时间、组织线下活动如现场制作月饼,把中秋传统文化纳入到企业营销中,增加消费的互动性。“在文化体验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有针对性地备货和改进。目前我们也与一些连锁便利店进行尝试性合作,提供24小时便民服务,让消费者在夜间也能买到想吃的糕点和熟食。”北京稻香村副总经理王隽时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认为,互联网在培养消费者夜间消费习惯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建议通过线上线下资源整合,让“夜经济”的服务链条更加高效、精准。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现代服务业处处长陈丽芬建议,应加快培育影视、娱乐、旅游、保健、体育等服务产业,营造更多夜间消费场景,丰富夜间消费“菜单”,同时鼓励商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产品。